大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8|回复: 0

感受苏东坡的豁达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1-27 13: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受苏东坡的豁达
苏东坡出身世家,年少成名,是少有的文学天才,但偏偏一辈子纠缠于北宋党争,一贬再贬,一直被贬到了天涯海角的海南。但也就是他,成为了中国文化里旷达的代名词。无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都能谈笑自若。我们从他的好多诗词都能看出来:他的旷达,是对儒、道、释三家哲学进行充分的吸纳和思辨以后完成的。这种基于哲学思辨的旷达,跟苏东坡的文章一起,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文化情感模型,宽慰了后代许多同样命途坎坷的读书人。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说:苏东坡是“改变了中国文学中的人生观走向”的人。你大概也知道,因为王安石变法,北宋政坛出现了新党旧党之争。苏东坡写前后《赤壁赋》,跟著名的“乌台诗案”直接相关。乌台就是御史台,是司法监察机构的别称。“乌台诗案”是御史台指控苏东坡的诗文诽谤朝廷新政,宋神宗将他下狱的事件。苏东坡这年44岁,面临的是实实在在的死亡威胁。案发后,很多官员,包括太后都为他说情,神宗才改判他流放黄州,也就是湖北黄冈。
苏东坡到了黄州以后,生活相当困窘,全家二十几口人的温饱可能都成问题。他号东坡居士,就是因为在黄州东边山坡上开荒种田。按说,苏轼的境遇比贾谊可惨多了,但他并没有陷入贾谊那样的叹息流泪。这种旷达来自哪里呢?还真不是天生的,而是用中国哲学调和出来的。我们不妨从苏轼的精神构成里寻找线索。
除了是儒家的信徒,苏轼的思想里一直就有很大的佛家、道家比例:苏轼通晓佛教典籍,他的母亲是佛教徒,父亲苏洵也青睐佛教;我们还知道,他和当时的高僧佛印是好朋友。他接触道教也很早,少年时就在眉山跟随道士读书,深受老庄思想影响。他的弟弟、同样名列“唐宋八家”的苏辙说:东坡的文章开始学的是贾谊的政论文字,下笔时没有空谈。后来逐渐融入佛道思想,文章写得“茫然不见其涯”,让苏辙觉得望尘莫及。尤其是到贬谪黄州时,苏轼的文章完成了又一轮巨变,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是在情不自禁之间,如同江河一样滚滚而来。
苏东坡从精神到文学,将儒释道三家融于一炉才完成了自己。如果光有儒家会怎么样呢?苏东坡遇到波折和厄运,就切换到道家、佛家来消解眼前的问题。来黄州前,他在大狱里当死囚,依旧能呼呼大睡。在黄州之后,他还被贬到过当时自然环境更险恶的海南,人们见他虽然“面多土色”,仍然“笑语滑稽无穷”。
苏东坡之后,中国文人在遭遇人生、政治逆境时,经常会援引和效法他的这种人生态度,甚至直接用前后《赤壁赋》来自我解救。前后《赤壁赋》写的是两次游赤壁的经过,思想关联很强。前《赤壁赋》入选过中学课本,今天咱们重点说说《后赤壁赋》。文章先是讲苏轼再次游赤壁的经过:苏东坡爱山水,又平易近人,随时随地有人陪他玩。这一次他是和两位友人深夜游赤壁。
此时是农历十月中旬,已经霜降了。他们见树叶都已经落了,人影映在地下,仰望明月,吟诗唱和。于是苏东坡惋惜地说: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他的朋友也不俗,说,今天傍晚的时候,我撒网捕到了很好的鱼,阔口细鳞,像是松江鲈鱼。就看哪里能弄到酒?文人撒网打鱼,很有魏晋风度。接下来写得很悠闲,很有情致,苏东坡说自己“归而谋诸妇”,就是回家去和妻子商量酒的事儿。他妻子说:我有一斗酒,藏了很久了,就是应付你这不时之需的。东坡好喝酒但酒量不大,和别人分一斗酒就够了。苏东坡的妻子,也是和他意气相投的人。于是他们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之下游览。这一段文字流畅平和,是苏东坡的一种文章宗旨。苏东坡说自己“未尝敢有作文之意”,就是不刻意作文章。
这不是谦虚,而是自信。他真实的意思是说自己只要情绪来了,文字就自动喷涌而出,不用苦苦推敲,完全一派天然。这就像人去问鸟为什么会飞,鸟说我一扇翅膀就飞了,哪有什么为什么?苏东坡讲文章法则时爱用流水来比喻,比如他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就是该起笔时就起笔,到不能不停下的地方就自然地停下。这种文字不会用力过猛,也不会表现力不足。这个道理不玄:文章开篇不一定追求奇崛,这就像江河源头都是自然平缓的;而每到一处河滩,水流会离开河道去冲刷盘桓一番,这体现为一种文字的从容状态。就像那句“归而谋诸妇”,好像是闲笔,却写出了苏东坡身边的人都有和他近似的风度,这正是苏东坡在黄州的家庭氛围和生活状态。
在下面的段落里,文章中的景物和情感就开始变化了。这里有一段写景的名句: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江流有声好像大白话,但在夜里的江上,这是人对波涛的真实体验。“断岸”是形容石壁的陡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的唐诗很像的,尤其这个“小”字,是最普通的形容词,没有敏锐的感知却写不出来。此时的赤壁,让苏东坡感到空旷和寂静,接近于沉思状态。所以他注意的也是抽象的线条。他还有一篇名文《石钟山记》,同样写夜里的山石,是这么写的: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文笔急促、寒气逼人,因为他当时的心态紧张。苏东坡管这叫“随物赋形”,就是根据事物的具体情态决定文字风格。此时游赤壁,他的心境是洒脱的:在半夜时分,他弃船登岸,攀上大鸟做窝的地方,俯瞰水神的宫殿,高声长啸,草木震动。接下来的这段描写真是大手笔,也是苏东坡展现人生旷达的地方。他写道:此时有一只鹤从东面横穿江面而来,展翅如车轮,长鸣着掠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了。
我们知道,鹤是专门代表神仙的,苏东坡在山上长啸,也是道家的呼吸吐纳法。《后赤壁赋》是把情景和哲理融合在一起的,所思辨的问题是暗藏在形象描写之下的。苏东坡其实一直在观察和思考终极问题,开头提到的水和月亮,寓意就是物我,是生命的有限和宇宙的悠远。在前《赤壁赋》里,这个命题是直接说出来的,叫“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这时候想得都是个体生命的问题,把政治上的是非得失抛在脑后了。眼前的世界让人纠结怎么办?那就进入一个更广大的区域;一个问题想不开怎么办?就用更大的问题覆盖它。当然,到这儿还没完:苏东坡和客人游完赤壁,就各自回家去睡觉了。在梦里,他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的衣服。
道人问他刚才在赤壁玩得怎么样?苏东坡回答:哈哈,我知道啦,那边飞边叫经过我的鹤,不就是你吗?道士一笑,东坡就醒了。这种似梦似幻,当然也让我们联想到“庄周梦蝶”。比起庄子的“物我两忘”,苏东坡的思维工具更多,他思想中的儒释道三家,不是一个否定颠覆掉另一个,而是彼此叠加,互相印证。他自幼就有儒家的家国情怀,这是一辈子没动摇过的,只要有机会,就要为国鞠躬尽瘁。而道家的重视个体独立、佛家的玄思,也都给了他精神支持。在写这篇文章的“黄州时期”,他从道家哲学里发展出来一种自己的认识:日月山川和人性都是同一种“神”的外在形式。
人只要热爱自然,拥抱生命,就可以做到“物与我皆无尽”。所以,他的人生态度才是既超脱又热爱世人。而且,他在梦中不是羡慕神仙,而是和神仙平等相对。这样的旷达境界,表现在文章里,就是既有山水和人间,又有情感和哲理。单独的儒家,容易让人“拿得起放不下”;单独的道家,又容易让人陷入消极;单独的佛家,则容易让人远离现世。苏东坡的旷达,是一种杂糅了儒道释三家的文化情感,从宋代到今天,抚慰和拯救了许多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理论坛

GMT+8, 2024-12-23 10:49 , Processed in 0.0742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