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1|回复: 0

镌刻在石头上的南诏大理国历史——剑川石宝山石窟寻访记 ...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2-7 21: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有敦煌,南有石宝山”。
在巍山等觉寺博物馆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和朋友都被其中的豪言震惊。敦煌之名,远播海外,石宝山?在哪里?是什么?凭何能够与敦煌一较高下?



▲石宝山石窟〔摄影:Jean.G〕

好在石宝山离大理不算远,我们借着探访沙溪,顺路去石宝山一探究竟。不想这一去只是开始,从初见石宝山到现在,不过一年,陆续拜访了五次之多,甚至几次和不同的老师一道前往,得以聆听老师们对石宝山石窟的不同见解;之后在剑川拜访当地文人,也增添了一些见闻。
然而,这些了解并未解惑于我,甚至每位学者对石窟的不同解释,都让这座石窟显得更加神秘而难解。因此着手写石宝山见闻,只能从游客的角度,带读者略窥一二。至于其中奥妙,就各自体会,百家争鸣吧。
石宝山,石钟寺与宝相寺之合称,藏于沙溪与剑川之间,从两地均有客运可以搭乘,只是不论从何处前往,都要经过一段九曲十八弯的山路,即使抵达景区大门,从大门至石窟处,也仍是在山林绿野中穿行。想想缺乏道路交通的古代,更加难以抵达,这石窟也算是藏在深山之中了。
宝相寺

进入石宝山景区,第一站抵达的是山下的宝相寺。宝相寺有云南悬空寺之称,悬空之名不算虚指,只是庙宇遭过火灾,现存庙宇多为新建,除地势险峻外,殿中诸佛菩萨的塑像,少了一点古意。
景区交通只能抵达宝相寺山脚,需要沿着石阶爬到半山,山不高,脚程半小时左右就能抵达。
沿路葱葱郁郁,不知何处迁来的猴群,在两侧的树林石壁间攀爬。有时可见小猴被猴妈妈抱在怀里,上蹿下跳。大一点的公猴,或组队或离散,盯着游客的眼睛里透着那么一丝机警,若是游人撒几粒花生果子,它们便抢作一团。
好在这里的猴子没有峨眉山那么蛮横,直接上手抢东西。不过山脚下还是备了一些竹杖供游人使用,一则作为爬山助力,一则用以惊吓猴群,以免靠的太近抓伤到人。
宝相寺大门,有剑川名人赵藩题写的对联,“众生是有缘而来,切莫宝山空手;我佛本无法可说,何须顽石点头”,为这座古寺增添了一些禅意,也为入寺的善男信女,指点迷津。



▲宝相寺〔摄影:Jean.G〕

从山门处可远眺倚石而建的楼阁,坐落在一片凹进去的岩壁里,颇有些峻峭。其间弥勒与菩萨造像在高处俯瞰着众生。令人心生敬畏。
循着山门后的石阶,行至正殿,匾额上有“何处得来”四字草书,本是曾任剑川知州的高为阜题写于石钟寺,感叹石窟的精妙。放在此处,却有了“觅心了不可得”的禅机,和山门赵藩的对联,相映成趣。
正殿左侧,有一清池,有瀑布从上方落下。正午十分,晃动的水波反射到上方的峭壁上,隐约浮动的光影,加上一座横跨在峭壁两侧的石桥,令寺院更加灵动,也多了几分幻梦。



▲宝相寺一角〔摄影:Jean.G〕

从池子旁拾级而上,可走到崖壁中,虽然新建的阁楼不太吸引人,但是行走其间,上方峭壁带来的压力,和顶住岩壁的阁楼檐角,还是给人以险峻之感。
循着宝相寺往上,还有灵泉庵、金顶寺,但是时间关系,多数人就折返前往参观石钟寺石窟了。
石钟寺石窟

石宝山的石窟,分为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三大区域,石钟寺石窟是其精华所在。
石钟寺大门处,有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石刻,里间正殿,则有高为阜的“何处得来”匾和金庸先生题写的“南天瑰宝”四字,无不彰显着这处石窟的精妙与价值。
进入石窟区,第一窟为“南诏第六世王异牟寻议政图”。



▲石钟寺一号窟〔摄影:Jean.G〕

该窟开凿在一块形如佛陀肉髻的巨石下,石刻呈砖红色。正中一名头戴金刚宝塔莲花头囊的王者,端坐在龙头椅上,下方一名童子右手托举着大莲盘,盘中装有葡萄等供物。两侧有头戴唐式幞头的清平官(即南诏丞相),王者左侧一人持赤藤杖,身背斗笠。
有趣的是,该窟的右侧,有一线刻的小人,推测为后人所作,也许是早期“背包客”到此一游所刻。让整个肃穆的宫廷雕刻,有了山野活波的气息。
第二窟为“南诏第五世王阁罗凤出巡图”。



▲石钟寺二号窟〔摄影:Jean.G〕

该窟位于第一窟的南面,主石刻有熏黑的痕迹。正中的王者头戴华丽头冠,右侧有一和尚端坐于椅子上,手持念珠。一侍者在其身后持曲柄伞遮盖在和尚头上,伞头有宝珠。
全窟共有人物16尊,王者庄严,武士怒目,侍者手上的器具多而不乱,衣襟的线条匀称有飘逸之感。
这两窟或者是石钟寺“石窟之谜”的开始,内地几乎不曾见到王者的塑像与诸佛菩萨并列,为何石钟寺石窟会出现王者石刻。而这两位王者又是何人?
虽然命名为“异牟寻议政图”与“阁逻凤出巡图”,但是学界连石窟开凿时间都不能完全确定,南诏大理国数十任君王,他们到底是谁,似乎还有待商讨。
接下来是地藏龛与华严三圣龛,地藏龛似乎没有争议,面容丰润的地藏王菩萨端坐于莲花台上,跣足踏于二仰莲,衣饰华丽,双膝上的缀饰颇有北魏石刻之风。



▲石钟寺四号窟〔摄影:Jean.G〕

华严三圣龛左右两尊为分别为文殊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坐骑大象与象奴,雕刻的栩栩如生,尤其大象既有华贵之气,又不失写实的精美,也许和云南产象,工匠有可参照之物有关。
中间一尊或为释迦牟尼佛(有学者有不同见解,暂且搁置),右手当胸结说法印,左手抚膝,着右袒式大衣,头光依次为素面、条纹、联珠纹、莲花纹与火焰纹。不同于菩萨的华丽,简洁的衣饰与华丽的头光,给人以庄重清净之感。



▲石钟寺四号窟〔摄影:Jean.G〕

下一窟是被当地人称为“愁面观音”的“维摩诘经变龛”,维摩诘在佛经中是一名显现为在家居士的菩萨,其行持法门灵活方便,以丰富多样的方式渡化众生。《维摩诘经》便是其以问疾的形式,与菩萨们探讨佛法的记录。



▲石钟寺五号窟〔摄影:Jean.G〕

此窟正中的维摩诘居士,面带愁容,但其身形并无病态,结跏趺坐在山间岩石上。两侧菩萨上身损毁,推测为文殊菩萨及舍利佛,右侧菩萨左脚搭在右腿上,跷脚坐于方座上,左手持经箧,其灵动活泼与中间的愁容观音,形成了对比。
该窟左右两侧有浅龛,有两尊菩萨,一结跏趺坐一倚坐,右侧观音面部似男身像。
“维摩诘经变龛”左侧为“八大明王堂”。
明王,常见于佛教密宗,为菩萨忿怒相。在大理国写经中,有《海会八明王四种化现赞歌》,依次为六足尊、降三世、无能胜、大轮、马头、大笑、步掷、不动八位明王,石窟次序与之相同。
明王多头多足,或踩夜叉,或持法器,圆目怒瞪,从法器造型到莲台,相似中又有变化,震慑力十足。



▲石钟寺六号窟〔摄影:Jean.G〕

明王最左侧为为毗沙门天王,脚踏夜叉,手持三叉戟,头戴三山盔,身披铠甲,为天神武将的形象;最右侧为大黑天神,大黑天神青面獠牙,身带骷髅头,双耳挂蛇,更显凶狠。
白族地区,大黑天神有“在天为天神,在寺为伽蓝,在庙为本主”之说。
石窟正中为毗卢遮那佛,佛结跏趺坐于莲台,左手禅定印、右手降魔印,左右分别为迦叶阿难二弟子,通身有彩绘,但有脱落。在一众“金刚怒目”中,佛陀神色安详,位居中央。恰似在烦恼苦海中,“如如不动”。
“甘露观音”,被誉为“剑川的微笑”。因为其胸部中间的空洞,也被称为“剖腹观音”。



▲石钟寺七号窟〔摄影:Jean.G〕

民间传说,观音菩萨显示自己的慈悲,将心掏出与人相看。但学界更倾向于,菩萨胸口位置曾经藏有宝物,被人挖开掏去。
两个说法看似毫不相干,但若从菩萨的角度来看,不论是将心掏与他人,还是内藏宝物被人夺走,都神色不改,微笑如常。世事变幻中,保持慈悲喜舍,这倒是妥妥的菩萨作风了。
这尊菩萨像,面容丰腴,神色安详,头戴花冠,耳坠圆珰,左手捧钵,右手持杨柳,雍容大气,望之俨然。含笑未笑,更添一丝神秘。
大家普遍先入为主的将甘露观音认作女性,但是有学者认为,从塑像时期来看,这很可能是一尊男身观音。毕竟观音本无性别之分,是在流传过程中,渐渐趋于女性形象。
说到男身观音,需提到狮子关崖壁上的“观音化现梵僧像”。
该窟开凿在凌空的石壁上,为一深目高鼻的老者形象,头顶方巾,手持净瓶,左下方刻有一犬,呈回首望梵僧之状。一僧一犬,与早期南诏国传说中指点细奴逻建立王朝的梵僧故事相近。



▲石钟寺十号窟〔摄影:Jean.G〕

而这一石窟造像,早期被民众认作是“酒醉和尚”,传说在下方用石子砸中和尚,在赌彩中就能赢遍四方。从观音到醉鬼,再被正名为梵僧,石刻一直不曾有变,却因为被人们赋予不同的意义,而有了不一样的色彩。荒诞不经中,又透着人生最不讲道理的道理。
石钟寺的最后一窟,是最为难解与神秘的“阿央白”。
说其神秘,面前所见的不过是一块中间有细缝的近椭圆形石块;说其普通,在这样一个诸佛环绕的净土,它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在民众信仰中,这是妇女祈求子嗣、保佑顺利生产的神明化身,她们虔诚的跪在祂面前,用香油涂抹这石头的神明,以期获得保佑;在学界,这很可能是被破坏的一尊佛像,重铸时成了现在的模样;在宗教之中,认为这是与经典法事有关的坛场;在原始宗教领域,也看作母系社会留存的原始生殖崇拜……
面对这样一个出其不意的造像,每个人都试图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然而造像不语,如是一面镜子,只是照出每个人对生活对宗教对石刻的理解。
在有所定论之前,对每个见到阿央白的人来说,你看到什么,便是什么。
狮子关石窟

在石钟寺对面,“有一石山,蓝碧如染,逼而观之,宛然一狮子也,掉尾低头如奋迅之状。” (明李元阳《重游石宝山记》),即为狮子关石窟所在。



▲远眺狮子关〔摄影:渔夫〕

狮子关与石钟寺仅隔一沟壑,从石钟寺下行至两山之间的谷底,可见一条石板小径,沿路而行,左侧有一小阁,阁内保存一尊“波斯国人像”。
人像在一拱形浅龛内,面部残损。头发分绺卷曲垂于脑后,身后有丝带状装饰。手握一件上细下粗的器物。腰系短裙,脚穿靴。
龛壁右侧有“波斯国人”题字,并不确切是否与人像刻于同一时期。但从造像来看,带有异域风格。习惯于云南闭塞之概念,早些年见到金发碧眼的老外都会引起轰动,深山中却藏有一尊异域风格的雕像,乍见之下还是令人有些诧异。
“波斯国人”对面,有一浮雕卧兽,形似虎,前肢交叠于颌下。旁有刻字云“石精成口口。饥渴石饮餐,冬夏忘寒暑。高卧镇名山,万古无生灭”。不知这只“石精”又是何时修炼成形的了。
沿路继续前行,远远可见前面错落的石崖,右手有一石门,进门右面石壁上有题字,“嘉靖壬戌、翰林庶吉士、中溪李元阳同游五人过狮子关”,其上便是“观音化现梵僧像”,前已有述,略过不表。
路至尽头,右侧有一极窄的石凿小路,陡峭险峻,开凿在砖红色的山岩之间。一路谨小慎微,攀爬至顶,回首可见石钟寺在绵延的山麓中,独树一帜。视野忽而开阔,极目远眺,周围层叠的山峦尽收眼底,绿意盎然。
就在狮子关顶部,面朝石钟寺,有一被称为“全家福”的石窟,“细奴逻及后妃男女从者像”。



▲“细奴逻及后妃男女从者像”〔摄影:蛮书〕

“全家福”之称,是前人依石窟人物组合随口而成。石窟中间有一男一女,男子头戴莲花头囊,袖手盘坐,神色俨然;女子亦袖手,头戴束发莲花冠,双耳坠圆铛,面容丰腴。中间有一童子,右手上屈,左手抚膝。
两侧有男女侍从各两人,站在前面的侍从一握书卷,一持羽扇。中间刻有“大圣圣躅罗/大王及后妃男女/从者等尊容元/口造像昌宁记之”字样。
相比石钟寺的一二窟,狮子关的第九窟“细奴逻及后妃男女从者像”,规模和精致程度都无法相比。定名为“细奴逻像”,也仍值得商榷。
但是从山脚的波斯国人,到山腰的梵僧观音,再到山顶的“全家福”,狮子关石窟给本就神秘的石钟寺石窟群,增加了新的释义。
沙登箐石窟

参观沙登箐石窟,有两个方向可选,一为从沙溪方向,缘山上行,到石钟寺为止;二为从石钟寺背后的山路,顺山而下,沿途参观,直到山脚。出于省力的考量,我们选择从石钟寺往下走。
出了石钟寺,翻过山脊,钻进一片松林之中,林中有条简易的小路通往山下的石窟。沿路行走,松风拂动,松叶挡住了大部分阳光,虽是夏日,却也不觉炎热了。
偶尔走到开阔地方,可远眺沙溪坝子,静卧在两山之间,黑惠江蜿蜒其中,有世外桃源般的闲适。
路上最先遇到的石窟是“观音化现梵僧像”,与狮子关同名石窟造型相似。只是这一窟的梵僧和犬均为阴线刻画。犬只翘尾前行,梵僧手持净瓶紧随其后。
线条简单甚至有些粗糙,因此有人认为是工匠的习作。
继续往下,为“毗沙门天王造像”与“大黑天神造像”石窟。两尊造像一左一右以浮雕刻于石窟内,高约3米,均为将军装束。雕像脚部离地仍有一段距离,抬头仰视,状貌威严。
“毗沙门天王”头戴莲花三宝珠冠,左手托塔,右手持三叉戟,脚穿战靴,腰部有一兽面,并衔有一悬鱼。怒目蹙眉,紧闭双唇,脚踩夜叉,为威武相。



▲“毗沙门天王像”〔摄影:Jean.G〕

“大黑天神”头戴高冠,有残损,颈系三颗人头,腹部有五骷髅头,六条手臂各持法器,左手或托钵,或持鼓,或持念珠;右手或举剑,或持三尖刀,或执索。一手教化,一手惩戒,亦严亦慈。



▲“大黑天神像”〔摄影:Jean.G〕

在石钟寺的八大明王窟,左右护法也是这二位天神。可见石窟雕刻一脉相承。
行在路间,两侧有丹霞地貌状的山石,龟裂如鳞状,呈砖色,不知古人是否是因为这些奇特的山石,而萌生了在此雕刻石窟的念头呢?
“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石窟,就雕刻在一座巨大的丹霞石下,窟顶的石头呈馒头状裂纹,犹如一塔。
佛像倚坐在仰莲座上,跣足踏二仰莲,坐像高2.2米,面方圆,螺髻,身着通肩大衣,翻领。右手结说法印,左手结禅定印。背光外层火焰纹内层为莲花。惜两侧的侍立的弟子损毁较为严重。



▲“一佛二弟子石窟”〔摄影:Jean.G〕

石窟与上方的塔状石头几为一体,延伸了石窟的高度,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阿嵯耶观音为南诏大理国时期最为典型的佛教造像。但其造型的源头,迄今仍争论不休,有从印度嫡传,也有受东南亚影响之说。真相如何,有待考证。
沙登箐有一阿嵯耶观音立像,细腰宽肩,袒露上身,下身着群,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头戴高花冠,耳铛沉重。周身有头光/身光环绕,光面呈金色。



▲“阿嵯耶观音像”〔摄影:Jean.G〕

右下方有一墨绘药师佛,上书“南无琉璃光佛”。两侧有八座小塔,分别为方形单层塔,八角形塔,八角单层覆钵塔,单层覆钵塔等。小塔正面均开一龛,或内刻小座佛,或为空龛。
沙等箐石窟最后一窟为“佛、菩萨造像”。此窟其实共有9龛,并有题记,彩绘。其中“天启十一年七月廿五日题记”,为石窟断代提供了文字依据。
该窟上方雕像为阴线刻,以“一佛二弟子”形制为主,穿插有菩萨立像,脸型方圆,线条古拙质朴;
下方为塑像,依次为结跏趺坐释迦佛像、弥勒佛释迦佛并坐像、弥勒佛善跏趺坐像、观音立像。均有彩色背光,前三像面长而圆润,后两像面方圆。螺髻圆润,衣服纹路清晰。但整体不及石钟山石窟精美。
另有一坐佛彩绘。



▲“佛、菩萨造像窟”〔摄影:Jean.G〕

从狮子关到沙登箐,与石钟寺石窟共同组成了石宝山石窟群,成为藏在深山里的瑰宝。石宝山石窟在学界,目前仍有许多的争议,面对同一窟造像,不同学者都有自己的理解。文中采用的,是认可度相对广泛的说法。
可以肯定的是,虽然从规模上不及敦煌龙门,石宝山石窟却是佛教石窟流传线路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是由于缺少文字资料佐证,带了了许多争议与谜团,而这些困惑之处,正是破译历史的关键所在。
抛开学术的一面,面对古人精湛的工艺,我们能够感受到不为时间减损的精妙。虽然无法与古人谋面,却能够通过他们留下的石刻,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这本身就是我们访古的乐趣所在。
石窟造像所展示的对信仰的虔诚,也暗藏了对不知从何而来,又往何处去的人生的迷茫;对似有可触的归途的追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人古人,总是殊途同归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理论坛

GMT+8, 2024-12-23 16:58 , Processed in 0.0685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