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手心里的温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再谈《游褒禅山记 ...

[复制链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9-20 17: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觉得你这句话有什么意义吗?还有,王安石的原文,别忽略后面的尽吾志也可以无悔,这是重点。如果还要杠,就恕不奉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9-20 17: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来的评论家论此文皆跳不出石钟山这个框框,认为苏轼真的在探求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其实,作者是借石钟山来表达一种不平之情。

苏轼作文是不拘泥于史实的。嘉祐二年(1057),苏轼参加礼部进士考试,文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主考官欧阳修曾就此事出处问苏轼,苏轼答云:“何须出处。”大家知道《石钟山记》写于苏轼从黄州移官汝州期间,从黄州到汝州,本不必经过石钟山,但苏轼以送儿子为借口,专程来到石钟山,因为他心中有所郁结,想到石钟山来消解。苏轼是反对新法的,被御史李定等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他们抓住苏轼的几首小诗,捕风捉影,胡编乱造,给苏轼安上一个“讽刺新法”的罪名,多次上表弹劾苏轼。于是,苏轼被捕入狱,受审四十多天,家也被抄。好在宋神宗不想杀苏轼,加上他人的多方营救,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贬官黄州,对苏轼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的思想变得深刻了,文学创作由此进入高峰期。《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皆作于此时。《石钟山记》就是他这个时期心灵轨迹的一个展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表面看是对随从李渤的嘲笑,实际上是对以李定为代表的欲置苏轼于死地的迫害狂们的诘责。在苏轼看来,所谓的写诗讽刺新法,纯属主观臆断,仅仅根据二首小诗,就断定一个忠于朝廷的臣子有叛逆行为,未免太牵强附会了吧。这与“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有什么区别呢?

令读者佩服的是,苏轼写《石钟山记》目的不是申冤,而是嘲笑陋者,他蔑视李定那班小人。苏轼是非常旷达的,也是不屈不挠的,正如他在《定风波》所表达的那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有苏轼这样心胸的人是不多的,这就是苏轼的魅力。曾涤生说:“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士皆能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皆有洞,可客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乃知钟山以形容之,非以声音之,道元、子瞻皆失事实也。”(《求阙斋读书录》卷九)此乃胶柱鼓瑟的迂腐之论。苏轼写《石钟山记》难道是为了考古吗?他是一个聪明的文人,一代奇才,自有自己的表达情绪的方式。不知此,不能读懂此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9-20 17: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怎么就能臆断大家都懂?要是大家都懂怎么还有那么多没成就事业的人?再者说你懂了做不到知行合一和不懂有什么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9-20 17: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没错,但他借一个不够了解的东西去表达不正是一种不严谨的行为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理论坛

GMT+8, 2024-12-23 06:50 , Processed in 0.0702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