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9|回复: 0

传统的儒家文明-唐朝-中世纪(公元500-1500年)

[复制链接]

4

主题

4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2-10-19 07: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读人类历史摘编之20-2

一、前言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唐国公李渊趁势在晋阳起兵,于618年称帝,建立唐朝(618年-907年),定都长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唐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时代之一。国力强大,文化繁荣。这个时期,美洲尚未被欧洲人发现;欧洲处于黑暗的中世纪,城市破败,田园荒芜。唯有中国这块土地,呈现繁荣、兴旺的景象。大唐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有的物质财富,也拥有世界上最灿烂、最辉煌的精神财富。诗歌、乐舞、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园林,在当时的世界上毫无争议地处于最高水平。
隋朝给唐朝留下了宝贵的遗产,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等等,这些为唐朝的繁荣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 在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  。唐朝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允许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出现万国来朝局面。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同时期能和唐帝国相提并论的,只有阿拉伯帝国。
唐国公李渊开国后,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 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 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随后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历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及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随之而来的唐末农民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藩镇势力大增。907年藩镇将领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随后是五朝十国时期(公元 907 年至 960 年),地方军阀形成割据王国,中国在这些王国之间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直到宋朝(公元 960 年至 1234 年)的崛起再次将国家统一在中央统治之下。
二、从崛起到衰亡

1、唐朝崛起
唐朝皇族出自陇西李氏,李氏先辈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和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当时李氏家族是北魏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由于隋炀帝滥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导致隋末发生民变。李渊见天下大乱,617年5月在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11月占领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李渊进封唐王。618年3月,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灭亡。
李渊入主关中前,先派人吹捧瓦岗军李密,使其成为中原的屏障,后瓦岗军逐步瓦解。入主关中后李渊派李世民等人先后平定平定薛举、薛仁杲,李轨。击败刘武周、宋金刚。击溃王世充、窦建德及余部刘黑闼。621年前,割据江陵的萧铣被李靖率军平定。翌年岭南地区降服。628年,唐乘突厥衰乱,派兵攻灭了梁师都,至此唐朝基本统一了汉地,在全国建立起了统治。



唐朝攻灭各地割据军阀

2、贞观之治

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高祖的长子李建成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次子李世民的军功最为卓著。随着李世民威望的提高,他与李建成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高祖的优柔寡断,加剧了兄弟间的争斗。这一斗争以626年6月4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击杀李建成、李元吉告终。事变后,高祖被迫册立李世民为太子。8月9日,高祖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画像立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画像纵271厘米、横126.8厘米,绢本设色,画像上唐太宗头戴乌纱帽,黑鬓发,长须,目光远视,身着窄袖黄龙袍,腰间束玉带,双手持带,脚穿革靴而立,英姿勃发。因为画像上没有任何印章文字,故传说是宋代或明代画家临摹阎立本的画作。

太宗从隋末民变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重视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任用杜如晦、房玄龄等贤臣,李靖、李勣等战将,重用魏徵等诤臣,出现了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代表的一批文臣武将。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治世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融合,稳固边疆,太宗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 。



魏徵(580年-643年),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思想、文学和史学家。 玄武门之变后归于李世民麾下。他多次直言进谏,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李世民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唐朝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是为唐朝的第一个治世,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
3、永徽之治

太宗晚年储位争斗严重,引发朝野动荡,太宗最后改立性格温和的晋王李治。 649年5月太宗驾崩,李治即位,即唐高宗 ,次年改元“永徽”。高宗即位后“萧规曹随”,照贞观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麟德二年(665年)10月,高宗前往泰山封禅。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倭、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此举显示了当时唐朝的富强。
在文治天下的同时,高宗一朝继续扩张征战,史称“唐朝对外的威力,以高宗时为极盛” 。高宗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域最广,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这一版图基本维持了三十余年。


4、武周代唐
李治在位时,武皇后(名武瞾,一般称武则天)逐渐参预朝政。武则天原为李世民的才人,李世民死后出家为尼,后被高宗召入宫中,在权力斗争中获胜,史称她“素多智计,兼涉文史”。660年,李治因身体原因让武则天协助处理朝政,得以与李治并称为“二圣”
683年高宗驾崩,太子李显即位,684年武则天因与李显不合,另立四子李旦为帝,690年迫使李旦禅位,自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掌权与称帝期间,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她开创殿试和武举, 打击关陇集团,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很多来自中原、关东与江南等地的士人得到提拔,如狄仁杰、张柬之、张仁愿、姚崇等名臣。 武则天称帝期间,社会文化艺术亦有所进步,当时佛教大兴,佛寺兴建频繁,扩建的龙门石窟为其代表。



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 大佛作于唐高宗咸亨三年,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历史记载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报身像”,武则天捐助了两万贯胭脂钱。大佛就是皇后的形象与仪表容姿,大有母仪天下的威严与风度。

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女性统治者,尽管被视为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但她的改革为后来的大帝玄宗(公元712-756年)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5、唐室复辟与开元盛世

武则天在位末期,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705年宰相张柬之联合禁军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大唐国号,社稷、宗庙等以前旧制。 中宗复辟后,一直受到妻子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氏旧党的影响,并合谋毒杀中宗,李旦之子、临淄王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
712年李旦决定让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712-756)。次年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结束了朝廷内斗。



《张果老见明皇图》是元代画家任仁发创作的一幅人物故事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描绘唐玄宗李隆基与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张果老及其弟子相见的传奇故事

玄宗登基后,致力于整顿此前遗留的诸多弊政。玄宗统治下的唐朝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开元盛世”。政治上,提拔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贤臣为相,整饬腐败的吏治,并建立了一套监察制度,精简官僚,裁减冗官,设采访使发展节度使制度,导致地方权力增大。 经济上,推崇节俭、抑制佛教,恢复几近荒废的义仓制度,又通过一些手段缓解土地兼并导致的逃户问题。军事上,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对外收复了辽西营州及河西九曲之地,并再次降服契丹、室韦、靺鞨等政权,吞并大小勃律并且攻灭突骑施,降服复国的后突厥。
6、安史之乱

玄宗改元天宝后,因承平日久,开始放纵享乐,忽视国事,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朝政日益败坏。李林甫死后,杨贵妃族兄杨国忠为相,宦官高力士权势炙手可热,朝局更加动荡。
玄宗后期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而募兵制的推行,导致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掌握重兵的三镇节度使、胡人安禄山最为著名。
755年11月,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次年叛军攻入洛阳,玄宗率众逃至成都。太子李亨北上至灵武,在臣僚拥戴下称帝,是为唐肃宗,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



安史之乱路线图

757年郭子仪与李光弼等将领讨伐安史叛军,先后于九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762年李亨去世,李豫登基,是为唐代宗。代宗命其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大败史朝义部叛军,至次年(763年)彻底平定安史之乱。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中央权力大大削弱,节度使的权势越来越大,藩镇割据的现象在代宗朝后逐渐形成 。
7、唐朝晚期的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

779年代宗崩逝,太子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藩镇军阀叛乱,最后虽叛将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805年唐德宗死后,其子李诵登基,即唐顺宗。因身体很差两百日后被迫禅位于其子李纯,即唐宪宗。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总结历史经验,勤勉政事。他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贤臣为宰相。在位十五年间,在政治上有所改革,政绩较多。在军事上,宪宗取得了元和年间削藩的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唐朝获得再次统一。这一短暂的成就被称为“元和中兴”。
唐宪宗晚期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党争局面,分别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史称“牛李党争”。斗争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835年唐文宗密谋诛杀宦官,但以失败告终。以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从而埋下了晚唐藩镇、宦官相冲突的种子。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牛党”是指以牛僧孺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牛党大多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靠寒窗苦读获得官职。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往往依靠父祖地位而进入官场。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

840年文宗崩,李炎即位,即唐武宗。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宦官势力遭到遏制,对内刚柔并济,使藩镇降服,澄清吏治,发展经济。对外击溃回鹘,肃清北疆。在宗教上武宗崇信道教,打击僧侣地主势力,拆毁佛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巩固了中央集权。这一事件被称为“会昌灭佛”。武宗通过一连串举措振兴了朝局,其统治时期被后人称为“会昌中兴”。



会昌灭佛期间遭毁的部分龙门石窟佛窟。会昌灭佛指唐武宗推行的一系列“灭佛”政策,以会昌五年(845年)颁布的敕令为高峰。会昌六年唐武宗逝世,唐宣宗即位又重新尊佛,灭佛就此结束。这一事件使佛教在中国受到严重打击,将它与之前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后来的后周世宗灭佛并称为“三武一宗”。

846年,武宗因丹毒发作驾崩,李忱继位,是为唐宣宗。宣宗表现出励精图治的愿望,他抑制宦官势力,打击权贵,勤俭治国,注重选拔人才。文化上,再次尊崇佛教。848年,敦煌人张议潮领导沙州民众起义,驱逐了河西地区吐蕃守将,归顺唐朝廷,使河西走廊的瓜、沙等十一州重新回归唐朝。
在武宗、宣宗统治时期,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安稳,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局面。
8、走向衰亡

唐宣宗末期,经济、政治衰退严重,国内出现乱象。859年,宣宗驾崩,其子李漼即位,即唐懿宗,国内积累的矛盾爆发,全国出现大规模的民变。
873年懿宗病死,其子李儇即位,为唐僖宗,权宦把持朝政,政局日益混乱。875年爆发王仙芝起义,屡败唐军,878年王仙芝死。同时黄巢的力量不断壮大,880年发动北伐,12月抵达长安附近,僖宗仓皇逃亡蜀地。至884年在各镇节度使的夹击下,黄巢起义方才平息。这次起义使唐朝的经济重地江南地区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实力强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



黄巢起义,指的是878年至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是唐末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导致唐末国力大衰。由于长期流动作战,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起义最后失败。在失败前包围陈州近一年时间里,以人肉作军粮,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食人纪录。

888年僖宗死,其弟李晔即位,即唐昭宗。昭宗继位后,898年发生了神策军刘季述政变,唐昭宗被软禁。901年宰相崔胤联合神策军指挥使袭杀刘季述,迎昭宗复位。这一时期,宣武军节度使朱温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成为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903年朱温入宫尽诛宦官。 904年朱温发兵攻陷长安,挟持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其杀害,立辉王李柷为帝,即唐哀帝。
905年7月5日,朱温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白马驿之祸是朱温清除忠于唐朝朝臣的历史大事件。忠于李唐的士望高官被一扫而光,绵延多年的唐朝官僚党争彻底终结。当朝士们的尸体在浑浊的黄河水中随波浮沉的时候,帝国的一切道德准则、礼法规范也随之而被埋葬,帝国本身便再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了。 907年朱温逼哀帝禅位,唐朝至此灭亡。



篡夺唐室皇位的后梁太祖朱温 (852年~912年),宋州砀山人。875年参加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882年归附唐军,参加镇压黄巢军,因有功被唐僖宗赐名“全忠”,次年进封梁王,以河南为中心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901年进入关中控制了唐朝的中央政权。907年通过禅让夺取帝位。建国号梁,史称“后梁”。

9、唐朝的成功与失败
唐朝被中国和西方许多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
唐朝的成功主要是因为通过三省六部制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和实行“均田制”,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政府。
早先,汉朝被强有力的地方家族所削弱,这些地方家族积聚起巨大的、自给自足的、免税的大地产,成功地与中央政权相对抗。佛寺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的分裂,这些佛寺因拥有广阔的、面积不断增长的土地,也向帝国政府提出了挑战。隋朝、唐朝政府提出了解决这种政治分裂的办法,即实行“均田制”,中央政府分给每个强壮的自由农民土地。这些土地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土地,如开垦战争期间被荒废的土地。“均田制”削弱了大家族的势力,它一度中止了半封建大地产的增长,增加了国家税收,农民们还接受军事训练,组成一支常备军,从而加强了帝国政府的军事地位。
唐朝还通过发展一支能管理全国的精干的官僚队伍,来巩固帝国政权。前隋朝已恢复汉朝在竞争性统考的基础上选拔官吏的制度。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这一制度首先是地方和县城的考试,出线者参加在省城的乡试,而后成功者有权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最后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的殿试。成功者被吸收为中国最高贵的学术团体——翰林院的成员。史官和其他职掌文学的高级官员都是从翰林院中选拔出来的。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

唐朝的成功还因为唐朝是中国社会开放、思想自由、文化繁荣时期。思想自由在宗教问题上表现得最明显。帝国疆土的扩大,陆上和海上商路的重新开放,致使许多外国宗教思想和大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佛教的情况尤其如此。
佛教最早于汉朝由印度传入中国,在汉朝灭亡后的混乱时期,开始向官方儒教挑战,儒教日益受到怀疑,因为它对孝和忠的强调,削弱了一个已经衰弱的国家。因此,佛教的影响迅速增长,并于唐朝初期达到顶峰。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有时被称为“佛教时期”。虽然佛教在中国获得大量财富,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在此过程中,它却完全中国化了。它还从根本上促成了理学的产生。当时,中国宗教信仰十分自由,思想极为开放,因而各佛教宗派逐渐形成。其中著名的是禅宗派,后传入日本亦称为“禅宗”。这一宗派强调默念和依靠自己,是唐后唯一继续朝气蓬勃、富有理智的教派。



禅宗祖师达摩至慧能六代故事图。明代戴进为普顺居士所作,纵33.8厘米,横220厘米,材质绢本,浅设色画,现收藏地辽宁省博物馆 。



禅宗祖师图局部。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为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所以亦称佛心宗。禅宗的祖庭有河南少林寺,安徽岳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等。传说菩提达摩为创始人,被尊为初祖,其后几代的传承者依次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

中国化的另一特征是,国家试图按照典型的中国人的观念——宗教应为国家利益服务,应作为国家精神机构发挥作用,来控制、拉拢寺院和庙宇。从长远看这种企图是失败了,最后,政府采取了迫害佛教的政策。佛教强调个人的灵魂得救,而不强调家庭义务的承担,这与中国人的基本传统正好相反。更重要的是政府垂涎于寺院在数世纪里积累起来的巨大财富和地产,因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迫害,使佛教在中国虽不像在印度本土那样完全消失,但却遭到了极大的削弱。虽然佛教对中国的哲学、玄学、艺术和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并没像基督教改造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中国社会。
唐朝的失败是因为在最后一个半世纪的统治中,唐朝统治者面临一个王朝衰落时通常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帝国开支超过税收。同样,人口增长大于土地供给,农民家庭不再能分得土地。“均田制”被破坏,富贵人家再次在损害农民的情况下扩大其地产。由于税收制是以人头税为基础,支付不断增长的帝国开支的捐税负担,都落在农民头上,而这时农民占有的土地正在减少。唐朝皇帝又设法维持了一个半世纪的统治,但这是一个形势不断恶化的时期。唐朝统治者逐渐忘记了对人民的责任,放纵自己的享乐,以牺牲人民为代价,失去了对其臣民的尊重和控制。进而失去对粮食生产、劳动力和军队的控制,加之连续的干旱和普遍的饥荒,使许多省份发生叛乱。朝廷谋取了地方军事首领和边境地区各种“野蛮”民族的支持。但是,这些人很快就摆脱朝廷的控制。他们无视朝廷的命令,为争夺注定灭亡的王朝的继承权,相互之间展开斗争。其结果就是907年一位藩镇军阀废黜了唐朝末代皇帝,唐朝走向了灭亡。
三、辉煌的唐朝文明

1、唐朝政治法律
唐朝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律法等都是中国封建社会中非常完善的,确保国家能够稳定运行。
唐朝明确规定国家的正式法律形式为律、令、格、式四种,“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唐律根据隋《开皇律》修撰而来。唐高祖时制订《武德律》,到太宗朝完成《贞观律》。唐高宗永徽年间对唐律进行了修订,形成《永徽律》。传世的《唐律疏议》一般认为即《永徽律疏》,成为中华法系后世法典的蓝本。
2、唐朝经济
天宝十四载左右的唐朝人口达到峰值,约在8000-9000万之间。充足的劳动力对唐朝经济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较前代有新的进步。标志着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唐代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筒车。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迁,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曲辕犁

唐朝商业比前朝发达,刺激着手工业的进步,也加强着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唐朝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工部是主管官营手工业的重要部门之一,直接管理的手工业有精致手工艺品、土木工程的兴建、兵器建造等。私营手工业主要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
唐代时期陶瓷艺术得到发展。越州窑的青瓷色泽青翠,被称赞为“似冰似玉”。邢州窑的白瓷“似银似雪”, 均是驰名天下的产品。而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制作精美,有“假玉器”之誉。此外,以黄、绿、青三色釉陶制作成马、骆驼、人像等的“唐三彩”,造型生动活泼,色彩鲜丽,尤为这时期陶瓷生产的特色,堪称杰作。



唐三彩,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唐朝有很多造船基地,能造各种大小船只。其中“开巷为圃”、规模庞大的“俞大娘航船”是唐代商业繁荣的代表。 唐代的海舶(如南海舶)体积更大,经常往返唐与南海各国之间,说明了唐代与南海各国贸易、文化往来的频繁。



俞大娘航船是史书记载的一种大型运输船舶名,出现在唐朝。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溥,此则不啻载万也。

唐代的茶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茶圣”陆羽。陆羽编纂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唐代陆羽所著。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艺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唐代都市的繁荣是与工商业的发展分不开的。在全国城市中,以长安和洛阳最为繁盛。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性的大都市。长安城周长七十余里,人口约一百万,全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全城布局整齐,道路宽阔,树木成荫。城中有东西两市,是全国最繁华的商业区。通过丝绸之路,各国商人们还通过长安把百货运销到中亚、西亚等地。



唐长安城。唐朝建筑气魄宏伟,严整开朗,使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唐代皇宫大明宫即是例证。当时日本的平安京亦效仿唐长安、洛阳的城市布局、建筑风格进行设计建造。现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保存较完好的有山西的佛光寺、天台庵、广仁王庙、南禅寺等。

随着商业的繁华,以两京为中心的全国交通也很发达。以陆上交通而言,西到岐州(陕西凤翔),东到宋州、汴州,有宽阔驿道,沿途都有客店供应商旅食宿,并出租车驴,供给商旅乘骑和运输。再由此出行、南往荆襄、北达太原,东北至范阳,西南入川蜀,西北去甘、凉,一路上交通方便,商旅行走千里远路,不必自备行李食粮,也不用担心盗匪打劫。至于由官府设置的水陆驿馆,全国计有一千六百余所,驿馆宽大明敞,配备有驿丁,免费供应酒食住宿、还提供马匹、船只,供官吏乘坐和传递政府的文书之用。



唐朝主要交通路线

唐朝水运和海上交通也很发达。沿运河交通点的许多地方发展成为繁盛的集镇,其中地处运河与长江会合点上的扬州是东南水陆交通的枢纽,商业最为繁盛,是南北百货荟聚的大商业都市,也是国际贸易的集散地。东与日本、朝鲜,南与南洋,乃至大食、波斯的商人进行着大宗的贸易。南方的广州,更是进行海外贸易的大都会,每年经常有许多外国商船来此。大历五年(770年)前后,进出口船只,高达四千余艘。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唐朝政府在这里设置市舶司,商船进口,要征收停泊税和收购政府所需的货物,然后才听凭与商人贸易。由于国际商人来往很多,有的且长期居留,政府特地设置“番坊”进行管理。
唐代对外贸易繁荣,交流密切。除传统的北方丝路以外,还有草原丝路、青海丝路(唐蕃古道)、西南丝路(西南夷道)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为南海丝路和东海丝路)
3、唐朝科技

724年,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算出南北两地相差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合现在129.22公里)。它与现代测量子午线的长度111.2公里相比,虽然还有较大的误差,但这种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的工作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
唐朝的雕版印刷术得到发展。咸通九年(868年)《金刚经》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作品。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



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金刚经》

号称药王的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唐朝官方编纂有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唐本草》。
孙思邈在《丹经》中谈到硫磺的“伏火”方法,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唐朝后期,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出现了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火箭”。后来,火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整个世界文明发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唐代土木结构的建筑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长安城的建筑设计对国内外的城市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当时国内各州城和日本国的都城建设皆竞相仿效。现存的唐代建筑中西安市的大雁塔和小雁塔最享盛名。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今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最后固定为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唐朝先进建筑科技的标志。

4、唐朝文化
文学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是唐诗,自唐初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位代表诗人。这些诗人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现实主义诗作,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是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选集,成书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此书共八卷(或作六卷),选诗三百一十首,后四藤吟社本又增补杜甫《咏怀古迹》三首。因编者汲取了《千家诗》易于成诵的优点,问世不久就风行海内。

唐朝的文章以“散文”成就为最高,代表性人物是韩愈、柳宗元,代表性散文是《师说》《杂说》《黔之驴》《捕蛇者说》。
绘画艺术     唐朝绘画艺术与前后朝代都迥然不同。初唐的阎立本、阎立德兄弟擅画人物。唐朝中期的吴道子则有“画圣”之称,他兼擅人物、山水,吸收了西域画派的技法,画面富于立体感。张萱和周昉以画侍女图为主,代表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簪花仕女图》等。诗人王维擅长水墨山水画,宋人苏轼称他“画中有诗”。 而韩滉的《五牛图》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职贡图》唐阎立本,横幅绢本设色,61.5x191.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朝时期连接东西双方的通商大道行旅不绝。首都长安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活动中心。在长安的街道上,各类种族、肤色的人群熙来攘往。《职贡图》所描绘的便是南洋的婆利、罗刹、与林邑国等前来中国朝贡及进奉各式珍奇物品的景象。



《先师孔子行教像(拓片)》,隋唐画家吴道子作品,原作已佚。吴道子(约680年—759年),唐代“画圣”,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原作已佚,现存的是宋代摹本,绢本设色,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此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752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场景。



《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步辇图》,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唐朝的壁画特别发达,莫高窟与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艺术同样出众,敦煌、龙门、麦积山和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乐山大佛都令人赞叹。昭陵六骏、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杨惠之被称为塑圣。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永靖县西南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上下四层。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为藏语“千佛”之意。石窟以悬崖高处的唐代“自然大佛”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



昭陵六骏石刻。是纪念六匹随唐太宗征战疆场的战马而制,传为阎立德家阎立本所作。六骏石刻采用高浮雕手法,每件宽约204、高约172、厚约40厘米,均为青石质地。每屏上方一角原刻有由欧阳询书丹的唐太宗亲题,现已风化不存。 两石刻被盗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现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朝时期书法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笔力严整,名作有《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楷书字体柔圆。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用笔肥厚,内含筋骨,劲健洒脱,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字体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骨”。此外,唐朝还有草书方面的大家张旭和怀素。



欧阳询,初唐著名书法家、理论家,与李渊交情深厚。《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丹而成,现存于陕西麟游县碑亭景区 。《九成宫》是欧晚年经意之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碑石因年久风化,捶拓过多,断损严重。有宋拓明驸马李祺本,为传世宋拓最佳者,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四、唐朝周边外交

唐代经济发达,社会、科技、文化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其开放的势态,有力地加强了唐朝与周边的联系,“四夷与中国通者甚众”。《唐六典》记载,向唐帝国朝贡过的国家,当时大概有三百余国,唐玄宗时期仍存在的有七十余藩。
日本      倭国(武周时期改称日本)与唐朝往来密切。7世纪日本推行革新,效法唐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鉴真坐像,供奉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除663年的白村江之战外,两国关系保持长期的和平。日本先后派遣了数十次遣唐使,使团规模达数百人,学习唐朝文明,并带回日本。唐玄宗开元中期,鉴真和尚应日本僧人之邀,五次东渡日本,均告失败,至天宝十二载(753年)第六次航行方才抵日。日本天皇授“传灯大法师”,造唐招提寺命鉴真主持,为日本国传戒律之始祖,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日本的传播以及佛教在日本的兴盛。



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县奈良市五条町,始建于唐乾元二年(759年),原址为日本新田部亲王旧宅邸地,赐予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建成唐招提寺,为中国佛教律宗寺院、日本南都律宗总本山(祖庭)

百济与新罗       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在武德四年(621年)就遣使献马,后被唐朝册封为带方郡王、百济王。高宗时期百济与高丽和亲通好,对新罗侵扰不停。在新罗的一再请求下,高宗派水陆大军十万讨伐百济,新罗亦出兵相助,百济灭亡。 唐军主力撤退后,百济复国运动兴起,龙朔三年(663年)唐军于白村江之战大破倭国与其支持的百济复兴势力,百济全境成为唐朝的羁縻地区



韩国庆州龙江洞古墓出土的陶俑,显示当时新罗已实行唐朝官服制度

新罗王世代受唐册封。高丽灭亡后,朝鲜半岛上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随着唐军和亲唐百济贵族的撤退,新罗逐步从唐朝控制下夺取百济、高丽故地。唐高宗派兵击败新罗,但默认新罗控制百济故地,唐与新罗恢复友好关系。以后在唐朝的支持和默认下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新罗与唐往来最密,即使是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往蜀地,新罗仍派使者前去朝见。
阿拉伯帝国      唐玄宗时,由于唐朝国力的强盛,吐蕃在西域的扩张受到连续挫败,甚至与阿拉伯帝国(中国称“大食”)联合也不能占得丝毫的便宜,被唐朝再数次击败。此后,阿拉伯帝国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阿拉伯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军事加上宗教的影响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属国纷纷倒向了阿拉伯一边。为了对抗阿拉伯在西域扩张,天宝十年(751年),唐将高仙芝与阿拉伯军展开怛罗斯之战。唐军战败。但此时呼罗珊陷入混乱,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于进一步扩张有心无力。而此后唐朝方面由于安史之乱,国力大损,也只能放弃中亚。

2022年10月2日编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理论坛

GMT+8, 2024-12-22 21:28 , Processed in 0.0929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