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本文中,国老师将讲清楚文言文中不同题型对应的套路以及所需掌握的知识,如果你是真心想提高的同学,则请花十分钟将该文章读明白。找出自己所需要提高的部分,之后针对性的进行练习提高,此才可称之为短期提高文言文的方法论。
如果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别忘记给国老师一个点赞、收藏、关注,真诚给予,手有余香。
国家玮-高考语文:2023高考语文攻略(五)|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和散文)的基本题型和答题模板?
国家玮-高考语文:2023高考语文攻略(四)|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怎么破?
国家玮-高考语文:2023高考语文攻略(三)|高考的语文阅读理解怎么回答到点上?
国家玮-高考语文:2023高考语文攻略(二)|古代诗歌常见的50种意象
国家玮-高考语文:2023高考语文攻略(一)|《红楼梦》最全考点
题型1:选择——文言文断句题
在这里分享一下非常实用的文言断句的5个妙招~
方法1:辨析词性
(一)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 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
(二)动词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 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 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
(三)虚词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
-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 3、句末语气词 ,“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 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 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 示例:(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筑扞蔽也?筑犹齿之有唇也?筑唇亡则齿寒?筑今日亡赵?筑明日患及齐楚矣?筑且救赵?筑高义也?筑却秦师?筑显名也?筑不务为此而爱粟?筑为国计者过矣。”(选自《资治通鉴 · 周纪五》)
- 注:扞蔽——屏障。
- 分析:这一语段中,位于句首的虚词有“夫、犹、且”;位于句末的虚词有“也、也、矣、也、也、矣”。找出这些虚词,这一语段的断句就差不多都解决了。
方法2:辨析句式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 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 ┅┅┅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 如: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如: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个句子中"以……为"连用,表判断不能断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整句话翻译为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方法3:辨析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最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但在这里我们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 示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 分析:第一步划出人名,根据人物与动词关系确定主语,这一段中,有表对话的标志性词“曰”,就不难做出正确答案了。
- 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方法4:辨析修辞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是用了顶真手法,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又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一段句式整齐,四六句和对偶多。
总结一下:
(1)找虚词(句首、句末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确实如此。
“夫”、“盖”、“凡”、“故”,“岂”、“微”、“若夫”、“且夫”、“今夫”、“嗟夫”、“窃”、“愚以为”、“请”、“然则”、“是故”、“得无”、“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也”、“矣”、“欤”、“耶”、“耳”、“焉”、“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2)据相似结构、对称结构(排比、对偶、反复):
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3)找对话、引文(曰、云、言、谓):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4)找顶真: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5)依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找固定结构:
“……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 “为……所……”,“是以”,“是故
(7)找名词(或代词)(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题型2:选择——文言文常识题
常见的文言文常识如下,不需要死记硬背,多看几遍,有深刻的印象即可。
每次月考前/测试前拿出来看看,平时更多的是钻研别的题目上。
这个方法推荐你们试试看,不耗多少精力,但是效果很好!!
篇幅有限,可打印的word完整版私信领取~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诗经》)、《书》(《尚书》)、《礼》(《礼经》)、《易》(《周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着作。
“六艺”:一说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说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张衡传》:“遂通五经,贯六艺。”
2、“前四史”
《史记》(西汉·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汉书》(东汉·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西晋·陈寿/第一部纪传体分国史)。
3、《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经:儒家经典着作(包括《论语》《孟子》《左传》《春秋》);史:历史着作(比如,《战国策》);子:诸子百家着作及科学着作(比如,《庄子》《本草纲目》);集:诗文词集(比如,《楚辞》)。
4、古代年龄别称:
(1)襁褓(qiǎng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襁褓”原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3)垂髫(tiáo):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
(4)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少年将头发在头顶一左一右各扎一个羊角结)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十五岁时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7)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8)弱冠(guàn):男子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9)而立:男子三十岁。
(10)不惑:男子四十岁。
(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màodié):八九十岁。
(15)期颐(qīyí):一百岁。(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
5、古代学校:
①庠(xiáng)序:古代地方学校,主要指殷商周时期的学校称谓。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②太学,西汉开始设立的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专门讲授儒家经典。博士,是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不是什么最高学位。
③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
6、中央官署: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是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长官均为尚书。
吏部: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
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俸饷。
礼部:掌管祭祀、典礼、科举及外事接待。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
刑部:掌管司法刑狱。
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
7、古代科举:
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
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征”是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是指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察举制(又称“举荐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是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魏晋南北朝奉行“九品中正制”,也称“九品官人法”,各州郡都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的高低,分为上上、上中直到下下九品。这种制度本来是为了品评人才的优劣,以便选人授官,但是后来由于担任中正的都是“豪门大族”,于是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隋朝立国后果断进行改革,废除九品中正制,创建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考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级由低到高)。
院试:童生参加县府的考试,由省的提督学政莅临主持,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省级考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wéi科举时代称考场为“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礼部主持。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
8、谥号
根据生前事迹与品德修养,对已故之人追加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两种。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会被追加谥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这类谥号称官谥。官谥有美谥(褒)、恶谥(贬)、悯谥(同情)三大类。“美谥”有文、武、景、明、惠、平等,“恶谥”有灵、炀、厉、幽等,“悯谥”有哀、怀、愍(mǐn)等。比如:周文王(褒)、隋炀帝(贬)、汉哀帝(同情)。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比如:靖节(东晋陶渊明的谥号,就是亲友追赠的,世称“靖节先生”)。朝廷不会给庶民追赠谥号。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祭祀时所特起的带“祖”或“宗”的名号。如:汉高祖、唐太宗等。
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称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唐高宗有14个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谥号、庙号为死后使用,年号则为生前使用。
9、官职变动的专称
(1)表授予官职的:
①授、除、拜:授予官职。
②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③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④举、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⑤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⑥补:由候补而正式被任命。
(2)关于提升职务的:
①升、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②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③进:用于晋升较高职务。
④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3)关于调动职务的:
①转、移、调、徙、改:指调任、改任。
②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③出:指出京担任。
(4)关于兼职、代理官职的:
①兼、领:兼任官职。
②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
③权、假、署:暂代官职。
④行、守:代理官职。
(5)关于降级、免职的:
①贬、谪:因过失而降级。
②左迁:贬官。(左迁,贬官;右迁,升官。口诀:左贬右升)
③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
④革、褫(chǐ):指撤职查办。
(6)表辞去官职的:
①致仕(致政):交还官职,指官员退休或辞职。
②乞骸骨: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指请求辞职还家。
③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
④请老:官员请求辞职回乡养老。
⑤悬车:辞官居家。⑥解官:辞去官职。
⑦乞身:古人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故请求退职为“乞身”。
⑧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说法。
(7)其他:
①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
②下车:官吏初到任
③释褐(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始任官职
10、古代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与地支依次相配,形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癸亥。干支相配,周而复始,可用来纪年、纪日。用来纪年,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用来纪日,苏轼《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地支单用,用以纪月、纪时。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帝王年号纪年法
从汉武帝始有了年号,古代也常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比如: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东汉汉顺帝的年号)
(3)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多用于春秋、战国时期。比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4)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
年号和干支并用的一种纪年法。比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危急。
11、古代纪时法
(1)特定称谓纪时法
古人把每2小时作为一个时间段,用12个特定称谓来纪时,即:夜半(23时-1时)、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21时-23时)。
(2)十二地支纪时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两个小时,即:子时(23时-1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21时-23时)。
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比如:子时的前后两个小时就分别叫作子初、子正。
12、特定称谓纪日法
古人用某些特定称谓来表示每个月中的特殊时日。以下均为农历(或阴历):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最后一天(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称“晦”。
13、“阴、阳”之说
(1)地理上的“阴、阳”:
阴:山岭的北面、河流的南面。阳:山岭的南面、河流的北面。
比如,《游褒禅山记》:“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再如:“华阴”在华山的北面,“江阴”在长江的南面,“衡阳”在衡山的南面。
(2)器物上的“阴、阳”:
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凹陷的叫阴文,凸起的叫阳文。
14、孟(伯)、仲、叔、季
古代兄弟姊妹间依长幼排序时,习惯上以伯(孟)、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孟(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孟”,有时也称“伯”,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表示不相上下。比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孟、仲、季,也可用于季节排序,一年分四季,每季三个月,这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比如,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等。
15、社稷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地神叫“社”,谷神叫“稷”。土地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神。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16、名与字
《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历史上有名的才女,比如:汉代的蔡琰,字文姬;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字易安。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以示礼貌和尊敬。“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字与名意思相同的,比如:诸葛亮,字孔明。字与名意思相反的,比如:晏殊,字同叔。
17、对“死”的不同称谓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帝、后死曰崩,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唐以后为二品以上的高官)死曰薨”,这种说法也正确。
18、古代的爵位:
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比如,《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
19、丁忧与服阕
丁忧:也称“丁艰”(丁,遭遇;忧,居丧),即遭遇父母丧事。朝廷官员的父母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家守制,期限一般为三年。守丧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母亲去世,称“丁内艰”;父亲去世,称“丁外艰”。
服阕(què):也称“服除、除服”,即服丧期满。古代礼制,父母去世后守孝三年,期满后脱去丧服。(阕:完结。服阕:穿丧服守孝的期限结束)
20、避讳
所谓“避讳”,就是古人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凡是遇到帝王、圣人、尊长的名字以及相同的字,必须设法避开或改写。分为避圣讳、避君讳、避家讳。东汉光武帝刘秀,时人为了避君讳,称“秀才”为“茂才”。王羲之的祖父叫王正,为了避家讳,他将“正月”说成“初月”。
21、牺牲、太牢、少牢
牺牲:古代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的牲畜。比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太牢、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根据牺牲种类不同,分为太牢、少牢。牛、羊、猪齐备,称“太牢”。只有羊和猪,没有牛,称“少牢”。古代规定: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22、谦称、敬称
(1)谦称——
①一般人谦称:愚、仆、鄙人、不才(不佞)。
②帝王谦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③对别人谦称己方亲属朋友:称谓中常用“家、舍”等谦词。“家”,用以谦称己方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己方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2)敬称——
①对“帝王”的敬称: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敬称皇帝。
②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称谓前加“令、尊、贤”。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令,美好也)
③对“死者”的敬称:称谓前面加“先”,用于敬称已故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已故的皇帝为“先帝”,称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先父”,称已故的母亲为“先慈、先妣”,称已故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3)其他称谓——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23、五音
五音,也称“五声”,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jué)、徵(zhǐ)、羽五个音级。《战国策·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题型3:选择——段落中某句子概括分析(翻译)题
题型4:书写——段落中某句子的翻译
题型3、4本质上是一类题,我一起说~
- (1)要读顺句子或语段,读顺了翻译就成功一半。
- (2)句中重要实词虚词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
- (3)翻译时应注意文言文的句式,语序的变化调整,省略成分的补充。
- (4)注意译句的通顺上口,书写认真。
- (5)不论自己答对还是答错都要写,语感是一个很妙不可言的事情。
古文翻译不要求你有多优美,只求你字字落实,字字直译。
注意事项
文言文的知识较为庞大,题型1需要你在平时做作业时或者是分析错题时就要用上,明白文言文蕴含的语言思路之后,这个部分就不需要花很多时间,你大概率都是会对的。
题型2需要你在小测/大型考试前的晚自习多专注地看几次,几个车轮战术过后,对文言文常识做到有深刻印象就好,在考试中可以通过知识的记忆或推断,也能保证这道题目的正确率。
题型3、4本质上是一类题就需要你在训练的过程之中,多多去碰各种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实践出真知!!
推荐阅读
为了方便孩子们更高效的吸收老师所讲的方法或知识,国老师将过往文章整理在这里。
方法论篇
- 高考语文成绩如何达到130?
- 高中语文有答题模版吗?
- 一个语文学霸怎么炼成的?
- 高中语文怎么学?
阅读篇
- 高考的语文阅读理解怎么回答到点子上?
- 语文诗歌鉴赏有哪些技巧?
- 如何系统地学习文言文?
- 高中语文选择题正确率很低,怎么提高?
- 语用|语句扩展、语段压缩怎么做?
作文篇
- 有哪些惊艳的作文开头?
- 有哪些万能的作文题目?
- 有哪些万能的高考作文素材?
- 有哪些你屡试不爽的作文素材或名人名言?
- 有哪些让你在作文中 「屡试不爽」的小众人物素材?
- 如何评价 2022 年高考全国甲卷「红楼梦」材料作文题?大观园匾额提名立意是什么?你会如何写呢?
考试篇
- 语文考试可以写负能量作文吗?
- 高中所有语文书里的典故有哪些?
码字不易,感谢你的阅读和点赞,如果对你有帮助,请不要吝啬你手中免费却对我莫大鼓励的点赞 @国家玮-高考语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