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8|回复: 0

《山海经》读后感-----解读“有虞氏、鲜虞、中山国”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9-22 10: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海经》中确实没有有虞氏,但北三经中有发源于石山的鲜于水,应该就是鲜虞,在山西,河北交界一带;南三经的首山是“天虞山”应是海外东经的“天吴”从山东半岛从东到西一路迁徙到山东与江苏交界一带。这个“天吴”与帝俊与娥皇后裔通婚,生下帝舜。但帝舜并没有与天虞在一起,而是一个独立部族;
再看中十一经:鲜山、章山在一起;区吴之山与大騩之山在一起。区吴就是三苗之一的区吴;騩山应该就是漆吴,天虞是漆吴北上的一支,应该就是有虞氏;章山除了商汤战夏桀之外,最早应是帝颛顼的讙头国,是泛称的三苗之一;鲜山不知“膜”是什么图腾,但中二经时,鲜山是“四翼蛇”(会飞的蛇才是龙,也即蛇与鸟的结合体),也就是良渚文化的龙与人面鸟身的综合体,即良渚王族下的凌家滩文化人群。所以大禹战三苗时,三苗已是良渚文化的泛称,其中主力是区吴(战国时的吴国),还有漆吴,还有蛇图腾(龙),还有大量东夷族。
再回到公元前2300年前的帝舜统一战争,看中五经的槐山、历山、尸山,槐山、历山不用说了,就是帝舜的东夷族;看到“尸山”是否想到天虞即是“尸虞”,也就是有虞氏。帝舜与有虞氏就是在黄帝(犬戎)的玄扈汇合的,帝舜沿洛水渡黄河北击共工,降服帝尧的。因为共工族几乎占领了山西、河南西北等地,势力最强;帝舜也是先击败河南的共工族,又降服帝尧,又沿黄河到山陕、河南交界一带进入山西运城,击败运城一带的共工族,北上陶寺遗址,消灭红山文化的蛇图腾部族,建立新城抵御北方部族。
在看中三经的騩山,应是有虞氏与漆吴(主力)一起消灭了山陕、河南交界一带的鲧部族,也就是大禹的父族。所谓的流放,应是帝舜把鲧部族的王族迁到了山东、江苏交界一带,鲧还娶妻生子,有了讙头国。所说的祝融杀鲧于羽山显然不成立,如果被杀,还能娶妻生子?况且鲧比祝融要早200多年,最有可能是夏后启时,夏后启征服伯益,那时的鲧部族被夏后启之臣祝融征服。
漆吴与有虞氏解决了鲧部族后,就是陕西称帝的帝尧后裔丹朱。丹朱显然比帝尧实力强,三年才解决。帝舜把帝丹朱交给了有虞氏管辖,这应该是陕西客省庄文化的开端。大家看一看西一经的丹水与漆水就明白了。
帝舜统治超200年之久,《竹书纪年》把统一中国北方的帝舜与大禹统一北方时的末代帝舜合二为一,仅14年就完成两次禅让,与统一北方的黄帝和河洛地区的黄帝(犬戎)合二为一一样,一贬一褒显而易见。
其实看西一经的口次之山叙述,还有鹿吴的人群,也就是枭、雕一类的叙述,还有其它南方部族。
再看西二经的中山的区水,应该是三苗的区吴。是否参与帝舜的统一战不得而知,也许有虞氏与漆吴统治客省庄文化期间迁去的。其实看看《山海经》,陕西有很多南方部族,比如毕国(毕方鸟)等等,与鄂尔多斯的西王母昆仑水系对应,也与南二经与中十二经之间的昆仑水系对应。陕西的应是有虞氏与南方各部族人群;江西的应是大禹战三苗退居江南的人群,包括帝舜后裔、商均后裔、丹朱后裔等,当然少不了天虞与东夷各部族。
当大禹统一北方时,客省庄文化的王族西迁、南迁、北迁。南迁的中七经的大騩山,北迁的西二经中山,西迁的中九经的大騩山、西一经的騩山、西三经的騩山。有人说西三经的騩山主人不是老童吗?其实河套地区的章山不是商汤战夏桀的章山吗,为什么又变成颛顼后裔了,还成了苗民?所以读懂《山海经》不容易,要弄清楚时间顺序,谁先谁后,地名出自哪个部族,又有哪个部族成为新的主人。本人也不敢说全对,只能大概如此,详细追究实在没有必要。
解读了一大套,怎么和鲜虞挂上钩呢?客省庄文化已解读完毕,石峁遗址以前解读过;陶寺遗址已解读过多次。这一群以虎图腾为主的良渚文化与龙山文化的人群,就体现在鲜虞有一样青铜器,似虎、似豹、似蛇、有翼,是一个多图腾部族的综合体,王族正是三苗,他们应是帝舜与西王母与良渚的人群的综合体。“鲜”应是带有良渚文化前期王族标记的龙图腾部族;“虞”应是主要带有有虞氏标记的帝舜部族,“有虞氏”应是天吴、天虞夏朝时的称谓。
再看北一经:“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鲜之山。是多马。鲜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北鲜山位于泰泽西面,在河套东端。所以鲜虞是鲜族与有虞氏两个部族的总称,这时的鲜族已成牧马人,完成了农耕民族到游牧民族的转换。虞主要指的是帝舜部族。所以鲜虞的源头是良渚文化龙图腾与三苗虎图腾(漆吴),在北上过程中不断有其他部族加入;就像少昊的后裔的一目国(来自一目鱼,非仰韶文化人群),最后变成红山文化蛇图腾为王族的一目国一样,鲜虞也变得让战国时期的人认为是异类,但族名没有变化。
再看海外北经有一座山,叫“钟山”,在泑泽西面,应是陕北榆林与内蒙交界一带。钟山山神叫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与南二经中的漆吴之山:“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是否有点相似。我也看到有人解读是北极光,恐怕更像其光载出载入吧。其实烛阴就来自漆吴北上,经山东半岛随东夷人群北迁的。
写道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战国时的中山国。中山国出土大量“山”字型铜器,如果看一下三星堆人带有三叉的冠,与吴城虎方三叉器头像,良渚文化的三叉器头像,是否有诸多相似,似曾相识。恐怕中山国的得名不是因为城中有山,而是三山相连的三苗吧。
战国时把中山国视为异类,就像现代把三星堆人视为异类一样。有人说鲜虞与中山是白狄,前面解读“氐与羌,戎与狄”时已说的很清楚,狄是黄帝老虎山文化部族,是白人,但不能一见白人就与白狄挂钩;帝俊部族除了有白人(帝鸿,来自仰韶文化),还有黑人(来自良渚)呢,是否东夷都是白人,都是黑人?再一说法就是周人,周人虽是古夏国人,但与白狄没有关系,仰韶文化本身就是以白人为主的文化,山陕与河南交界一带有个古夏国奇怪吗?为什么前面说周人在河洛不是没有依据的;与黄帝、帝喾也没关系;是否与后稷有关系,也缺乏明确线索,只是与后稷关联更大些;良渚文化有黑人,有南岛人,是否有白人不清楚,但羽民国长脸大高个倒是有记载的。
总之,尧王城遗址、两城遗址与良渚遗址均在公元前2300年同时衰落,就与帝舜统一北方,统治长达200多年之久有关。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是相生关系而不是敌对关系,龙山文化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文化。为什么这么说?看看帝舜对待帝尧、丹朱、鲧、共工,在看看大禹对待共工、帝舜等;看看黄帝对待蚩尤、炎帝,在看看少昊对待黄帝后裔,颛顼为什么追击犬戎(黄帝)?东西部族的差异就很明显了。也看到有说衰败于海浸,显然不成立。而是良渚文化大举北上,帝俊部族大举西进,造成两地逐渐衰落。
在这里说明一下:周人与仰韶文化白人不同,来的方向也不同;炎帝、黄帝、鲧禹启是一系,与仰韶文化也不同,反而与大汶口文化人群类似,应该属于古华北人种(混血);周人与炎帝、黄帝、鲧禹启也不是一系,可能来自黄河流域更早的考古文化,来自蒙古草原东端。以后会根据《山海经》提供的线索,解读白人起源及中国史前与西亚的关系,不像现代网上解读的那样来自西亚。中国史前文化是独立发展的文化,而不是西来文化,是自成一体的文化;东西方交流一直没有中断,但时间延时是漫长的。
总之,有虞氏是良渚文化三苗之一的漆吴北上而产生;鲜虞是良渚文化的龙图腾部族与出自有虞氏的帝舜部族的综合体,鲜族已羌化,鲜虞族里面还包括其他部族;中山国是出自鲜虞的综合体,王族应是三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理论坛

GMT+8, 2024-12-23 01:14 , Processed in 0.10290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