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3|回复: 0

天上真会掉馅饼吗?(下)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3-12 01: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
后来月薪随物价而水涨船高了。
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大有改观。至少不像以前那样为买书而犹豫再犹豫了。
不过,现在不买也不行了。
您看,书籍的装帧设计与销售方式也与时俱进了。
所有书籍都用透明的塑料纸包封起来。只能看到封面与题目。
欲知庐山真面目吗?掏钱,买下!
我一直疑惑不解,一直想讨教心理学专家: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是不是隐晦着“犯贱”的潜意识?
以前没钱买书,厚着脸皮去书店“蹭书”。
如饥似渴,如同干涸的土地忽逢雨露。
而现在有钱买来了书,虽谈不上汗牛充栋,但也算“半床月光半床书”吧,怎么却懒得看了?
不是束之高阁,就是弃如敝屣。
难道真如清朝文学家袁枚先生在《黄生借书说》中所言:“书非借不能读也”?!
5.
近日重读《古文观止》中的两篇文章:
一是苏轼的《石钟山记》,另一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可谓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之所以放在一起阅读,因为作者生活的时代相同,题材也相同,而且表达的观点也异曲同工。
但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当时的北宋政坛上,苏轼与王安石可是证见迥乎相异的政敌。
在我的眼中,王安石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家、改革家;而苏轼是一个纯粹的诗词家、艺术家。
孰是孰非,历史烟云,我们在此不论。
我感兴趣的是,他们竟然在各自文章中表达了几乎一致的观点。
这不也是个有趣的想象吗?
苏轼在《石钟山记》里如此感慨: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呼?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事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而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同样,在《游褒禅山记》里,王安石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读书如同登山。读书,登山游玩,皆可笼统地说成兴趣爱好,均归属于精神层面的追求。
而兴趣的满足,爱好的变现,一般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物质条件,包括财力、物力、智力以及体力等;
二是个人的努力不懈,包括不惧危险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意志。
一句话,你不仅要有兴趣爱好,有梦想理想,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创造满足兴趣的条件,具备梦想成真的实力。
记得诗人汪国真先生在其诗作《山高路远》中这样写到: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所以说,诗人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灵魂是可以跨越时空流转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理论坛

GMT+8, 2024-12-24 20:47 , Processed in 0.0922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