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3|回复: 0

寻美云南——张福言图文作品 1

[复制链接]

3

主题

6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2-12-24 08: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简介: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评审专家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导师
筑原设计(加拿大)城市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云南省香格里拉研究会会长
曾在云南省社科院、云南日报、云南民族出版社等单位任要职
云南香格里拉、黑井古镇等品牌主要策划者
云南多个县市发展顾问

宝山里的秘蕴


一、古寺里的记忆
沿着滇藏公路前行,过了牛街,翻过一座弯道很急的叫拉闸坡的大山,便到了剑川的地盘,这里距大理已有 120 多公里。剑川最有名的是石宝山,从一个叫甸南的地方转进山里,那是一个坐落在群山环抱中的僻野幽深之地。



(石宝山的山门)

石宝山不仅在大理遐迩闻名,也是云南的一座名山。这山名起得如此响亮,在中国诸多名山中,以宝山为名的恐怕不多,叫得直露,取得贴切,更撩人心扉。游山者皆成了寻宝人,不禁会对这山名生些遐想,或许过去还真会有人以为山里有隐匿的珍宝,或者武侠小说里什么惊世骇俗的武功秘笈,就藏在凌空悬峙的古寺内,或者山上那阴森森听着就有些生畏的蝙蝠洞中。人只要远离尘世到了风光如画的自然境地,自会觉心旷神怡、情趣盎然,涌出抚今思古的种种感慨和遐想。



(石宝山的古迹分布)



进入宝山的林荫道

石宝山不仅植被茂密、林木葳蕤,更由于整座山正处在丹霞地貌的环境中,山秀石奇,景致奇特。山中那些球状风化石经大自然千百年风雨沧桑的剥蚀雕刻,形成各种各样的奇峰异石,有的如绽开的榴果,有的似匍匐的动物,更有一巨石如钟,就耸峙在山中所建寺院的上方,该寺又因此取名叫石钟寺。使得有些人又把石宝山叫做石钟山。



(远眺石钟寺和寺旁那如钟巨石)

石钟寺依筑在山崖峰端处,倚山伴石而立,楼阙殿宇玲珑精巧,掩映在苍松翠柏、松涛林海间。沿山中小径入寺,映入眼帘的到处是青苍蓊郁、古木参天、壑谷幽翠、奇石遍野,只觉爽气袭来,景致迷人。
深山藏古寺,自古便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法。但石宝山中的这座石钟寺却不同,既不见一个僧侣的身影,也不闻那暮鼓晨钟的声响,而是政府派驻的几个工作人员成了这寺院的主人,默默地在深山里守着这座历史文化的宝库和南昭国留存下来的深山博物馆。



(2021 年和妻重返石钟寺)

1994 年的 8 月,我曾专程去那里采访并在寺中留宿了两夜,与寺中文管所的工作人员交成朋友,回来后在报上写了一篇《石宝山上的守宝人》,向外界介绍了他们长年累月守护在这深山古寺中的奉献精神。那天夜晚我和他们分别谈得很多,让我深深地了解到了这些文物守护者在深山野岭中的孤独和希望。



(在石钟寺与文管所的工作人员合影)

文管所的工作人员不是出家的和尚,能像遁入空门的佛家弟子跳出三界外,忘却世俗的烦恼羁绊;他们也不是陶渊明那样的高人隐士,跑到山里来修身养性,品读诗书;更不是专门的学者专家,能像那些住守在敦煌莫高窟旁研究院的专家们一样忘我地投身入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中。
石钟寺文管所的四个工作人员多是来自农村的本地人,每年农忙时,有的还要请假回去帮忙。但平时星期天和逢年 过节却从不放假。经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在深山古寺里守着这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天天看着日起月落,岁岁眼见叶枯叶绿。每天一批批游客来了又走了,感兴趣的只是那些不会说话的石像,谁也不知这些工作人员的名字,谁也不想他们的苦乐悲欢。



(石钟寺正殿门头上还悬挂着高为阜题的「何处得来」匾额)

等暮色慢慢笼罩下来,几张老面孔对着空荡荡的寺院,望着静寂中沉睡的群山,心里能不寂寞,思想能不惆怅?可这些像不穿袈裟的 「出家人知」,都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又默默地把自己的人生奉献了出去。也是住在古寺的那晚上,还给我留下了至今难以忘却的感受。
夜已深了,所长李植坤在他的小阁楼里拉起了二胡,那有些凄惋的胡琴声如泣如诉,在黑夜的寺院中悠悠回荡着。我独自坐在正殿前的柱廊下,黑夜像件摸不着的巨大斗蓬,紧紧地裹着我的身躯和周围的庭院屋廓。院里没有人说话和干涉,他的同事和我一样,都在静静地聆听着拉琴者的倾诉。



(石钟寺的小楼,原来的工作人员却已远去……)

58 岁的李所长,文管所成立就到了山上,14 年来一直守在这里,胡琴成了他的一种精神伴侣和情感寄托。深山古刹里的这种夜晚琴声,给人有一种说不出来到感觉,我的思绪随着琴声也飘向茫茫的山林和夜空,音乐似乎把这黑夜中的千年古寺笼罩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气氛,又仿佛穿过了一种时空隧道,把人带到了一千多年以前的南昭国中……。



( 1994 年在石钟寺的小院内)



(石钟寺内的巨石)

白天所看到的那些栩栩如生的石雕佛像和帝王将相们,也许变成了黑夜中的精灵,和我一样悄悄地聆听着这种融注在琴声中,飘荡在茫茫夜空和寂静山林中的倾诉。我忽然觉得这缠绵吟诉时而又高昂激越的琴声,象一种人和神之间的对话,演奏者在白天无法对世人说出的情感与忧愁,在这月光如水的夜空中,在这万籁俱寂的山林中,借着弓弦的颤动,拉开了内心的闸门,压抑着的思想和情感便滔滔不停地奔涌了出来。向他守护着的这些神灵们讲诉和倾吐,如果那些雕像真的有魂灵,也许应该比我更能理解和感受一千多年后这个和他们苦苦相伴,长年厮守在一起的中年汉子的内心世界……
那夜晚,我也很难入睡。
在寺中住宿的第二天,清早起来出寺门,空气中充满了湿气,拂在脸上凉丝丝地浸润着肌肤,连寺前的石阶也变得湿漉漉的。但见远处山雾弥漫,晨岚涌动,如轻纱漂浮,山崖树林时隐时现,宛若仙境。远远从下边的壑谷中传来人声,完全犹如唐诗中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的诗境画意。



(遍布山中的榴状巨石)

我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径慢慢走下山涧,去寻看那些散落在山崖岩石中的其它石窟雕像。两旁草丛的露水打湿了衣裤和鞋,一直走到箐底也没碰上一个人,那些樵夫和拾菌的人似乎全都消失了,整个山林壑谷中只有我一人散步在这片雾气升腾,宁静无比的天地里,当然还有那些在林间树上啁啾欢唱的各种鸟儿做伴。



(石钟寺对面的狮子关,是山中的另一石窟区) 

昨晚的心灵震动和黑夜中的那些联想感叹,在清晨这惬意迷人的境地中,已慢慢平息消散,所感到的是一种远离尘世的宁静与陶醉。我也曾在黄山和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地或佛教名山中住过,那些名山如今已到处游人如织,而且早晨起来便匆匆忙忙地收拾行装准备当日的旅程活动。哪有闲暇和心思象这样一个人悠闲地漫步在轻纱薄雾的青山翠谷中,像品茗着一杯散发着幽香的清茶,一边慢慢地品味着大自然给人的享受,一边静静地沉思冥想着古人为什么会在这深山野林中创造出一种历史和艺术的辉煌。
1994 年 8 月的时候,我还根本就不知道香格里拉的故事,也没想到会在三年后,一次次地从滇西这条路上沿着横断山脉走上雪域高原,去寻找 20 世纪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但在那天的清晨,在这个也是横断山脉延伸的山谷丛林中,在这雾气缭绕、古寺掩映的仙境般天地中,确实有一种置身在现代世外桃源中的感觉。这种感觉,没有因为寺里文管所的朋友们头天晚上给我讲诉了那些他们在人世间的烦恼和忧愁而冲淡,反而使我觉得有些境界并不是人人都喜爱和眷恋的。那天,我在山中盘恒了许久,到了黄昏时,太阳把暖光洒向寺院,从寺院对面的狮子关这边远眺过去,古寺生辉、金碧璀灿,周围群山如黛、四野空濛,紫气氤氲,更透映和显示出一种奇山宝地的气象。



(石钟寺内的榴石上有承露亭,成为景观)

石宝山最吸引人或真正让人感叹的,正是石钟寺旁徐霞客无缘观赏的那些精美绝伦的石窟雕刻。
一千多年前,由白族工匠们在这片深山密林中凿造出来的一个人神共聚的艺术天地。整座山大大小小共有 16 窟浮雕造象 139 尊,但最精彩夺目的还是石钟寺的那八窟造像。除了各个石窟中雕刻着的如来、迦叶、观音和明王、阿难和力士等佛教密宗的菩萨佛像外,还把南诏国的帝王雕像也和佛像、诸神们放在了一起。



(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造像)

游过石宝山,谁也不会再说古时的云南全是蛮荒苍夷的化外之地,谁都得承认,它使云南古滇文化史册中有了鲜亮的一页。
此刻,人们便有些恍然所悟,山之名气,宝之所指,当然是因这寺内及周围的石窟雕像。难怪石钟寺旁的山墙上写有金庸题的「南天瑰宝」四个赫然醒目大字。



(石钟寺山墙上的金庸题词)

二、 宝山里的秘蕴
曾任大理州驻京办主任的苏发吉到南涧当县委书记时,和我说起他当时陪金庸老先生到大理的一些情况。我说其实金庸的这个题词有点空泛,没有主题指向和实质性价值,到处都可以用,譬如大理宾川的鸡足山、巍山的巍宝山,都可以称之为南天瑰宝,甚至海南岛的某个景点或古迹,也可叫南天瑰宝。没有原来的 「 北有敦煌 南有剑川 」 精准和响亮,把剑川提到可以和敦煌比肩的这个高度,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对大理的影响和知名度都极有帮助。当然,这是题外的话,不再多谈。
虽然要论规模、论历史、论影响,石宝山的石窟艺术不及敦煌、龙门、大足等处那么博大粲然;若讲景秀、讲山色、讲伟岳险峻,石宝山的风光不象黄山、庐山和五岳那么为世所崇。可它却有着自己的翠色与灵秀,有它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它把古南昭和大理国已经褪逝的历史又凸现在今人的眼前,它把中原汉族文化与边陲白族文化的相互风采熔结一堂,它把边陲先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在岁月的风雨摧蚀中保留了下来。
石宝山,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部独特的篇章。



(华严三圣石窟)

石宝山最有特色和价值的,还是那与神佛共奉的帝王造像,在两座分别称为 「阁罗凤出巡图」 和 「异牟寻议政图」 的石窟里,当年叱吒风云、威震四方的两代南诏王和他们的大臣、武士及随从们端坐在黝暗的石窟里,那气派和威严真是千古不灭,使人叹感当时被认为是蛮夷之邦的云南边陲所曾有过的历史辉煌。与那些造型生动、栩栩如生的菩萨神像聚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令人叫绝的历史与文化的殿堂。



(南诏第六代国王异牟寻议政图)

面对着那默默坐在洞里已有千年之久的石象,我会觉得南诏国的国王也够有气魄和胆大,竟然将议政宫廷都搬到了这钟灵毓秀的深山中,让工匠们在为神灵建造的神圣殿堂和佛地旁边留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与菩萨们挤在一起,共享这风水宝地的天地灵气。虽然这两座石窟雕像的尺寸和体积都不如旁边的佛像那么大,但这种安排却很有些令人寻思和细想……



(异牟寻议政图局部 )

在中国的佛教名山中,把自己民族的君主或历史上的帝王的形象与诸神佛像供奉在一起,倒是不多见。除了关羽这位历史人物因民间传说变成了神,被乡村百姓们在村头地角为他塑起泥像,盖起座小小的庙宇,称为关帝庙。其他古代的帝王们尽管称自己是「天子」,要直译其实就是天神之子,是神派来人世间的代表和最高统治者。但历代的「天子」们死后却都不敢跑去与天上的神坐在一起,而也仅仅是让人为自己在地下修筑殿堂陵墓,虽然有的规模非常宏大,但终究还是被埋在不见天日的地下,永远与黄土为伴。



( 异牟寻议政图介绍碑刻)

或许正是因为天高皇帝远,这远在边疆的云南统治者便不象中原内地的帝王有什么祖宗的遗训或戒律,便象俗话说的天是王大,我是王二了。人间的君主和天上的神灵都在这里得到了一种崇拜,整座山便成了一种包括着从天上到地下的最高权威所在地。
人神共聚一堂,从精神到世俗都统治着庶民百姓,让这块边地上的臣民们感到他们的统治者不仅能够和至高无上的菩萨们平起平坐,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统治者也借此更成了神在这世间的代表或化身,老百姓来此供奉神灵,同时也就朝拜了自己的君主。当然,石窟里的君主也只是一种偶像,不再威慑别人,但却永存了下来,后人来此凭吊感怀,其实也就是在回顾那段他们不希望被忘却的历史。



( 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出巡图 )

再想想,一千多年前的南诏王让人为自己在这风光如画的山林崖石中凿壁造像,恐怕他们也知道在风云变幻、争斗角逐的宫廷城廓中,要想永存自身的形象以图不朽是绝无可能的。只有在这远离尘世和喧嚣的深山野地,在大自然静静的庇护中,才不会被后来者威胁或抹去他们的存在。何况还有神灵做伴,而菩萨是不会改朝换代的,更不会搞争权夺利的斗争。
我不知道今天是否在大理找到了阁罗凤、异牟寻的陵墓,但即使存在,恐怕也早已掩埋在颓圮的荒草废墟中,成了孤魂野鬼,无人理睬了。某种意义上,石宝山便是他们最后的归属地,与世永存。
显赫一世的阁罗凤、异牟寻死后跑到这里来,为自己找了一块山豁幽深,林木苍翠的世外桃源,其实也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表现,回到神所在的地方。与我们今天找寻藏族的香格里拉,仰慕一种宁静和谐、远离尘嚣的自然,似乎也有着某种精神上的相似联系。
当然,曾与吐蕃结盟的南诏王在一千多年前是不可能知道詹姆斯.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的。但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古代大理的一些帝王们都似乎都厌倦了浮华市俗中的名利争夺,纷纷跑到深山古寺中削发为僧,隐居了起来,这又会使人想起了香格里拉寺院中那位厌倦了世间争斗的最高喇嘛的形象。



(维摩诘经图 )

人类其实自古就有着摆脱世俗利禄羁绊的一种精神追求,尤其是对一些有过人生曲折、饱经沧桑的人或者社会处于动荡之际,这种精神的追求便更有着某种代表倾向,这正是香格里拉出现之前的一种社会思想基础。我想,无论是小说中的世外桃源或是人们心目中的香格里拉,都是这种精神的追求产物或寄寓对象。



(刻着一佛二弟子及八大明王的明王堂)

大理这块地方不仅山水灵秀,而且自古就很崇尚佛教,香火昌盛,僧寺众多。从君王将相到庶民百姓全都对神祗佛门有着虔诚崇敬之心,才有了从鸡足山那遍布山野的庙宇寺庵和石宝山这些名垂千古的石刻造像,以及像崇圣寺的三塔和观音堂等等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存。使得这里过去也是一片神的乐土、佛的王国,又有着 「妙香佛国」 之誉。



(明王堂前的观瞻)

这和香格里拉又很有些相似之处,神界与人世融合在这块土地上,自然便有了一种永存的精神和无数动人的故事。大理当时除了有着中原文化的影响外,一千多年前,吐蕃王朝的势力发展到了这里时,也带来了雪域佛国的文化影响,加上从未间断的通商往来,藏、白两个民族间便有着历史悠久的渊源关系。石宝山的石窟佛像,也有很多带有藏传佛教的影响和雪域文化的印记。



( 甘露观音(又称剖腹观音)造像)

特别是七号窟中的甘露观音造像,不仅面容姣美慈祥、身姿丰腴端庄,是石窟中造型最美的一尊佛像,而且在这位剖腹掏心、将赤诚示人间,以慈悲救众生的菩萨上方,还有六行用藏文专门书写的题词,其翻译成汉文的大意是「悲痛疲惫不堪的众生啊,永远…(将)您的尊言……铭记在心……请您务必拯救我们!吉祥!……」 ①
在这尊使人肃然起敬、慈祥可亲的神像面前,让人仿佛看到了一种人类爱心与献身精神的化身,仿佛听到了从古代时人们就在追求一种生命的净土和乐园的喃喃祈祷声……我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要用藏文来做观音菩萨的题记,但恍然间又觉得象是留给人们去那雪域高原寻找香格里拉的一条精神线索,就隐隐地藏在这藏文与佛像的后面。



(甘露观音造像全图)

石宝山,既是历史遗留的一处瑰宝之地,又是一种民族文化和生命锻造出来的精魂。无论是当时的南昭国与吐蕃的结盟,还是后来与唐朝的重新交好,它不仅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和刻载,那山中的山路石径,还像一条延袭下来的纽带。隐藏着某种历史留给我们的秘密……



(八号窟的阿央白是国内在佛教圣地中罕见的生殖崇拜)

住在石钟寺的那晚上,琴声悄寂之后,四周越觉宁静,夜阑更深,山风阵阵,林涛簌簌,那些白日里受人瞻仰了一天的石窟佛像隐匿在黑暗中,仿佛也伴随着世间的生灵悄悄入睡,黑夜中的古寺弥漫着一种荒野幽寂的情调。
我忽然想起乾隆年间,剑川州牧高为阜题咏在寺内的 「何处得来」 几个大字,似乎象位高僧的偈语,藏着些玄机;又像个市客的叩问,来寻究这石宝山的魅力所在,问的不知是铺设了这奇山异景的自然,还是创造了那石窟艺术的古代工匠。这题词不仅留给了今天的游人去参悟,对我们如今寻访那隐藏着的世外桃源,看来也是一种指点迷津的启迪。香格里拉的谜底,某种意义上不也就藏在这禅语玄机中吗……



(石窟旁红砂岩上的雕像)

三、 宝相寺奇观
宝山中还有一古刹名宝相寺,最早始建于元代,清康熙庚午年重建,原来叫祝延寺,据《重建石宝山祝延寺碑记》中载,因寺院周围「灵泉结乳,怪石磊磊。作仙佛相、鸟兽相、钟鼓琳琅相,种种天成 」 ,故又改名为宝相寺。



(石宝山峭壁上楼阁飞悬的宝相寺)



( 拜谒宝相寺)

我觉得这寺名取得好,宝山呈宝相,这寺名和山名便有了吉祥瑞兆的含蕴联系。沿石阶而上,鸟鸣山翠,浓荫蔽日,待进入寺门,迎面只见一巨大突兀的山崖下,殿宇叠嶂、楼阁飞悬,下层为佛殿,上层为玉皇阁,凌空架有斗阁栈道,凿有神龛雕像于仞壁之上,气势夺人,人们又称此寺为「悬空寺」。



(建筑在陡岩峭壁上的地藏殿)

在云南像这种楼阁悬空于陡岩峭壁的寺院并不多见。徐霞客当年曾游历到此地,在其游记中这样描述了当时进入宝相寺的景观「 两崖东西夹峙,巉石飞骞,古木盘耸,悬藤密箐,蒙蔽山谷,只觉绿云上幕,而仰不见天日,玉龙下驰,而旁不露津涯。」  ②



(立于崖壁上的宝相寺殿宇)

虽然这位古代大旅行家在宝相寺中也曾攀崖附壁的做了细细考察,但历史却给他在这里留下了无法弥补的一段空白。已来到石宝山中的徐霞客竟然没有再往山上的石钟寺前行,可惜这位游历了无数名山胜地的历史名人白白地错过了石宝山最精华的景象。(在其游记的校注中解释因无人给他做向导,使徐霞客错过了石钟寺及其石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徐霞客未能涉足于石钟寺,今天我们已无法再做窥测,可那部青史留名的游记中却无对石钟寺及石窟的记载,却不能不使后人深感遗憾……



(宝相寺山路上聚集着许多像佛寺护卫者的猴子)

石宝山正处在去迪庆香格里拉的途中,就像是去天国途中的神殿一样,如果说,石宝山犹如一座通往香格里拉的山门,是从人世走向神界的中间站。让朝拜者先领略到渐渐远离凡尘俗世的空灵清幽,去除些杂念欲望。从自然的灵山佛地中、从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中,先接受一些熏陶,开启一些心智,会找到一条接近自然的心路历程。高为阜在石宝山还题有这样一幅对联:
飞崖万丈抚层台,觑灵秀幽奇,谁云宇内无西竺。峭壁千寻攒叠阁,睹郁葱光怪,始信人间有洞天。这不但将石宝山看作是别有洞天的胜景,甚至已把它比喻为西竺天地,人间仙境了。我似乎觉得,就在那些慈眉善目或端庄威严的菩萨神像后面,在石宝山茂密的树丛和到处裸露的红色砂岩间,在满目苍翠的山峦中,真的隐藏着某种给人启悟的人生真谛,隐藏着不仅是古代,就是在今天也仍然有价值的精神宝藏。曾经为四川成都的武侯祠写了那幅名传天下的对联并青史留名的剑川人氏赵藩,在石宝山的山门也曾写有一幅更耐人寻味的楹联:众生是有缘而来,切莫宝山空手我佛本无法可说,何需顽石点头。
此联撰写得极妙,有缘者不难参透,从山中下来,自然会有如获至宝之感。无缘者或许就甚为费解,不知其蕴,看看山景,拜拜佛像,空手而归,慢慢地也就淡忘了山中的印象。这和许多人到香格里拉甚为相似。人们都是有缘而来,才会相聚在那雪域高原。但各人的感受和收获却不尽相同。有惊喜非常者,也会有失望非议者,全看你是怎样去认识和体味那块土地呈现给你的感受。所以我认为无论是谁,如果是要真正去寻究一种佛国净土的秘蕴,那么,在他尚未进入那雪域高原之际,不妨都到石宝山中去走一走,或许在这里,你就会找到一种对自然升华的重新认识,找到一条人与神之间接近的途径。这也是我要介绍石宝山的原委。石宝山,不仅藏着这样给世人指点迷津的东西,而且就象在通往香格里拉的大门前,让你到此才明白,自己究竟是为什么而来……如今,从大理到丽江已新修了一条公路,原来穿过剑川的滇藏公路车辆便日渐减少,真正要去石宝山的游客,大都是慕名专程前往的。我想,石宝山虽然没有那蜂涌而至,游人如织的热闹场面,尽管因公路的新修改道会有些冷落寂寞,但藏在深山腹地中的那宝山,却以它那石奇山秀、空灵青幽的别致天地、以它那使人获益匪浅的文化精魂,等待着人们对它的重新认识,静候着有缘众生的拜谒朝访……
① 见《徐霞客游记校注》下卷 第 960 页 云南人民出版社
② 参见《走出雪域--藏传佛教圣迹录》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94 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理论坛

GMT+8, 2024-12-23 16:18 , Processed in 0.08860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