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0|回复: 0

石钟山随想——苏东坡的说法受到曾国藩的质疑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9-20 20: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一个读书人,到了九江,无论如何是要到石钟山看一看的。苏东坡的那篇《石钟山记》名声太大,多少年来都是中学课本的必选篇目。语文老师不仅要抑扬顿挫诵读,还要求背诵的。秋天的一个下午,公事已毕,就和几个同事到了石钟山。
石钟山低矮、狭小,出乎意料。查了资料方知,海拔仅60米有余,相对高度仅40米,面积仅0.2平方公里,也就跟一个街心公园差不多。石钟山实际上是两座山,分据南北,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登山望远,长江浩渺,鄱阳湖宽阔,二水于湖口处相接,颇为壮观。那天虽是晴朗,仍有些薄雾,也看不了太远。所谓南望匡庐,也是夸大其词。
两座山,被两个历史名人占据,一个是苏轼,一个是曾国藩。
苏轼的塑像在上钟山,面南而立。也许是因为苏轼的诗词文章太好,在我们心目中本人该是神一般的存在,玉树临风,羽化如仙,有形的雕塑反倒让人感觉太实了。苏轼曾携长子苏迈夜泊山下,撰下《石钟山记》:发现大石侧立千尺,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苏轼喜出望外,对儿子说:“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的说法,流传千年,到了晚清,曾国藩提出了质疑。
曾国藩的塑像在下钟山,朝向长江。曾氏塑像旁边是上谕亭,有曾氏手书碑刻。旁边是昭忠祠,是石钟山的主体建筑,再往西是报慈禅林,是彭玉麟为报答慈恩请僧侣诵经敬佛之所。下石钟这几大建筑,均为清朝咸丰八年(1858)彭玉麟等奉上谕建造。这彭玉麟也是很有来头的, 既是湘军水师创建者,又是大清海军奠基人,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然而这也反映了信仰的混乱。太平天国运动作为农民起义,曾被大加赞扬,湘军被称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在这里昭忠,昭的哪门子忠啊?私下觉得,曾国藩雕像和昭忠祠之所以能够存在,源自毛泽东同志早年的一句话:“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连接曾国藩与苏轼的,正是石钟山之得名。曾国藩在《读书录》中写道:“自咸丰四年十二月,楚军水师在湖口为贼所败,自是战争八年,至十一年乃少定。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士皆能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曾国藩全集》第十五集)
孰是孰非,谁能辨之?私下认为,还是曾国藩的说法更靠谱,石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苏轼所言:“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其实,文字是很难表达声音的,周景王之无射,魏庄子之歌钟,并无实物,也没有留下录音,怎么就能确认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理论坛

GMT+8, 2024-12-23 02:05 , Processed in 0.0638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